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算”与“用”的有机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之所以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学习、劳动必不可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应实现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而初中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遵循该时期的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教学,以此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算”与“用”的有机结合作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13-01
  前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正面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侧面影射了在数学教学中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利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并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以此实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教学活动无处不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算”与“用”的有机结合,本文试从以下几点做出探究。
  一、初中数学“算”与“用”结合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抽象性于一体的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注重整体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初中生思维活动较不稳定,思维活动既有具象成分也有抽象成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实现良好地教学效果就要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感知(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思维向高水平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够增强学生感知数学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大大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极大程度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难度,并促进学生实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以致用。
  二、初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途径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初中数学的知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如:生活中车轮、建筑、家具等与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些随处可见的“生活数学”只要有灵活的运用途径,那将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收集的关于“生活数学”的图片、影像做成视频或PPT,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勾股定理”的课程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实践中某学生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直地面后还多出1cm,当他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m后,发现绳子下端刚好接触地面。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解题——旗杆高度。可以把旗杆与地面看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绳子当做斜边。先设出绳子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设绳子AB长为x m,则旗杆的高度AC为(x-1)m。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即(x-1)2+52=x2。解得x=13,则x-1=12。故旗杆的高度为12m。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为辅助构建出拥有生活情境效果的教学模式,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知识结合成“有迹可循”的数学概念,最大化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提高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
  2.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荀子有云:“行胜于言,实践出真知”,手是意识的培育者也是智慧的创造者,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是倾向于“自顾自说”的教学风格,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最终对学习效率与学习心态产生恶劣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组织抛硬币游戏,通过游戏对学生兴趣的吸引,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整理出抛出硬币得到正面与反面的数据,而后运用《概率初步》中所学的知识分别分析出出现正面与出现反面的概率;组织图形分辨竞赛,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生活图片集,让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基本平面图形》来从图片中找出隐藏的平面图形,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通过竞答的方式激起学生好胜欲望,活跃知识实践气氛,让学生在角逐中加深对图形知识的印象。可见,通过轻松简單的游戏环节,构建出“算”与“用”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投入到知识实践活动中取得快乐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数学知识的影响,是将生活与知识,知识与实践成果结合并有效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水平的优秀途径。
  3.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就有明确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与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特点,更要遵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思维模式,并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并化解生活中的难题,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一课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某服装店在节前进行促销活动,拟分两次降价,分别有三种方案:甲方案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那种销售方案降价较多?又如《解方程》一课的学习中可以假设中国联通网卡有两种:(1)月租费用18元,来电显示3元/月,本地通话0.2元/分;(2)本地通话0.4元/分,月租费、来电显示全免。设每月通话时间均为X分钟,试比较每月缴纳话费为Y元的大小?以上,原本枯燥乏味抽象话的数学知识得以生活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处处有数学,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际情况中解决难题,达到学以致用的长远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数学蕴藏于生活之中,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官体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抽象化的数学课堂向生活化课堂的转变,以此实现活学活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伟.浅论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教学更精彩[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89.
  [2]尤庆林.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中“享受”数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5):288-289.
  [3]刘震.生活化数学教学之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7(01):195-1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