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设问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96-0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就需要教师摒弃无效设问,善于设计有效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知行义的统一。因而,教师能否科学有效的设计出灵活、巧妙、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就成为了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设问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切忌盲目空洞
初中道德与法治每节课的学习,都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我们只有在确保扎实完成学习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高效课堂。因而,教师应抓准方向,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有效设问,完成教学目标,为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夯实基础。如:在学习七年级《增强生命的韧性》时,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笔者就设计了这样几道有针对性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设问的有效性。
多媒体展示:“小刚的疑惑”听到一些关于我们演讲失败的风言风语,我更消沉了,各科成绩明显下降……而小明却不一样,他比以前还活跃:语文课上总是积极要求朗诵,还多次在班会课给全班做演讲,状态越来越好,上周还在全市中学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我疑惑的问小明:“为什么上次演讲的失败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后遗症’呢”?小明俏皮的说:“我觉着没什么呀,我还得感谢它呢……”
设问:1、小刚和小明面对“演讲失败”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
2、“我”俩出现不同感受和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小明要感谢它什么?你是如何认识的?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层层递进的有效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紧扣主题,深入浅出的探究新知,进而水到渠成的突破重难点,高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有启发性地提出问题,切忌呆板僵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传授新知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而,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设问的有效性,确保设问具有启迪性。这就需要教师仔细钻研问题的设置,确保设计的巧妙合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发掘,在获取新知中知识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增强生命的韧性》时,笔者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提问:
师:近日,英国BBC的摄影师拍摄纪录片时,扑捉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上课前让我们一睹为快吧!(播放“蛇口脱险”的视频)
设问:从小蜥蜴“蛇口脱险”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生命的哪些特点?
生1:坚强、勇敢。
生2:努力……。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这些特点其实都是生命韧性的一种体现,生命是有韧性的,尤其是在遭遇挫折时更能得到彰显,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挫折,又该如何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挖掘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这就是今天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可见,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设问要有梯度,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又要有效针对个体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师应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打造高效课堂。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性,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出一些基础知识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用以夯实基础知识。其次再设计出由基础知识拓展引申的问题,中等难度,让一部分学生“蹦一蹦”、“跳一跳”就能解答出,这种问题不是所有同学都会,但通过会的同学能够带动那些学习上有点吃力的同学,最后实现全体同学学习的共赢。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如在讲授七年级《增强生命的韧性》时,笔者在突破本课重难点“发掘生命的力量”时,就有梯度的设置了几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视频播放尼克.胡哲的感人事迹《生命的奇迹》
设问:1、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2、尼克遇到了什么挫折?他为什么能够战胜挫折?
3、视频中哪个片段最感染你?这对你发掘生命的力量,战胜挫折有何启示?
通过设置三个有梯度的设问,逐步激发全体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层次带动引领的探索中由浅入深的感受新知,拓展能力。
四、设问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而初中道德與法治学科特点,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更要努力通过课堂设问来优化课堂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意设问的广度和深度,不能仅局限于某一学科和领域,可从本学科拓展到更多相关联的知识,并鼓励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尊重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如在讲授七年级《增强生命的韧性》时,笔者在突破本课重难点“发掘生命的力量”时,就这样设计了问题。
多媒体展示:视频播放尼克.胡哲的感人事迹《生命的奇迹》
设问:3、视频中哪个片段最感染你?这对你发掘生命的力量,战胜挫折有何启示?
生1:视屏中最感染我的是他说的“幸好我还有这个脚趾”,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他积极乐观,勇于战胜挫折的人生态度。让我感悟到要战胜挫折离不开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能乐观接受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在挫折中奋进。
生2:视屏中最感染我的是他仅有的一个小脚趾一分钟能到43个字,这让我既佩服也很惭愧,自己是个健全的人打字都没有如此熟练。让我感悟到坚强的意志对战胜挫折有多么重要。生3……
可见,在第3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思考问题,拓展思维和认知。
总之,要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设问的有效性,就必须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梯度和深度广度的设问,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