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之后更加长远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老师就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本文就具体实例谈谈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德育教育 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059
学校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其中,从概念上看,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性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績,还需要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扩大关注点,开展更加广泛的教学。德育的任务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和规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在一些具体的事物面前,还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让学生知道遵守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呢?
一、充实教育内容,赋予德育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对于德育来说,有一些基本内容是不变的,比如说诚实守信,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但是一些具体的事例却是可以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事例来支撑,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说部编版课本中有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所选择的一些例子往往都是一些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如果只是使用这些事例,可能会让学生觉得,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在战争时期有用,在和平年代就不需要。这是不正确的,不管在任何时候,爱国主义教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一些新的事例,来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的成就,这些都是值得国人骄傲的。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电影,让学生知道近年来我国国家科技发展方面的成就,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更加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一些比较经典的英雄人物可能没有太多的了解,老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也需要加强这些人物英雄事迹的宣传力度,如革命烈士刘胡兰,江姐,在中国新旧更替之际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等等。通过这些人物事迹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生活在新时期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二、重视榜样的作用
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一些人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做出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这些人物就是道德模范,道德模范指的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我国每年都会评选道德模范,都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民众了解更多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付出,用自己的行为感动别人的人。
对于我国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来说,应该重视这些道德模范的作用,要每年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在这些人物中,有默默工作,朴素一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也有甘于寂寞,克服困难,镇守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楷模。要通过节目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这些人物身上所具备的那些高尚品质,并且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主动践行正确的道德规范。
三、结束语
总之,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需要充实教育内容,对课本上的一些规则进行一定的补充,赋予德育教育新的时代内涵,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同时,还需要重视榜样的作用,通过宣传道德模范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包祥国.浅论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更好的落实法制教育,提高德育教育[J].读与写,2018,15(20):29.
[2]李玲.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更好的落实法制教育,提高德育教育[J].速读(下旬),2017,(9):185.DOI:10.3969/
j.issn.1673-9574.2017.09.185.
[3]黄正军.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学科育人目标[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1):402.
[4]王文丽.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0):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5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