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变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给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新变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将被重塑,师生关系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转变,教学形式从以课堂为中心向泛在学习转变,教学资源从以书本为中心向以数字资源为中心转变,评价从以评估为中心向以诊改为中心转变。针对当前“互联网+”背景,职业院校教学模式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移动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1-0021-04
《教育部關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意识不断增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能力和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从过去注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向注重教学模式内涵建设转变。但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动我国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智慧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让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工作模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更加智能、更加快捷、更加方便。
(一)移动学习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因为它的便携性,成为职业院校学生随身携带之物。用手机看视频、发微信、查找资料和阅读各类资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生活习惯。相比传统的课堂学习,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将更受大学生的青睐,这也必将成为当今职业院校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在线学习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在线学习打破了时空等条件的局限,广大学生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平等地享受网络上的各类教育资源,一对一的个性化远程辅导成为可能,全天候的网络学习时间更为灵活。在线学习的开放性、个性化和跨时空性,使得以学习者为中心成为现实。加之,目前不少学校校园wifi全覆盖,网络接入的方式越来越方便,上网的成本越来越低廉,使得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已经成为当今职业院校学生的一种主流学习方式。
(三)云端资源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知识宝库
过去,学校的教学资源集中在图书馆,部分音像资源由于需要播放载体,随身携带不方便,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云端资源成为泛在学习的知识宝库,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云端资源借助云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源丰富、持续更新、共建共享,只要能上网,就能方便获取所需的资料与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将相关教学视频、课件、试卷和题库等数字化资源贮存在云端,可以随时上网调用。同时,云端资源能够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及知识掌握情况等,以此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重塑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万物互联的特点,在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现行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一)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长期以来,教师因“先得道”和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具备了专业方面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的优势,形成了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教师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作用,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至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学习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教师不再是绝对的“先得道者”,师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时间和机会是均等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权威性备受挑战,师生关系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身份角色由过去课堂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激励者转变。
(二)教学形式: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泛在学习
传统的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室、实验室及实训室、实习企业等特定地点和特定的时间组织开展。传统教学形式的局限性给一些职业院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自身没有相关实训基地,其它校企的实训基地难以共享;实践教学工位不足,设施设备落后;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难以提供与专业相关度高的实习岗位;实习时间由企业说了算,难以得到保证。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模拟工厂和虚拟实验室,催生了翻转课堂、3G实景课堂、慕课、微课、MOOT(Massive Open Online Textbook,大范围开放式在线教科书)、模拟创业及游戏平台等,学生可以下课时在宿舍、放假时在家里、出行时在路上,自定学习节奏,反复学习、练习,灵活性、自主性、个性化大为提升。
(三)教学资源: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数字资源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以书本为中心,存储的资源有限,传递信息量小,不能及时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纸质教学资源更新慢,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服务、引领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整合性不够,不符合职业教育跨界性特点。当今的数字资源不受纸质资源和个人存储介质的局限,教学资源丰富,特别是MOOT等网络教材的出现,以其立体化、形象化、交互性强等特点,颠覆了传统教学,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将事物的时空特性、运动特性、颜色特性和声音特性等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热情。这些在线资源,与时俱进、更新及时,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资源局限,打破教育边界,实现多种领域与学科的融合及资源的跨界整合,丰富了教育载体;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达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评价:从以评估为中心转变为以诊改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整改为中心。在评价目的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过多精力放在讲授上,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以学校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在评价形式上,以小结测试、期中及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评价为主;在评价方式上,主要实行人工评价,工作量大,时间长;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片面;在评价时间上,评价反馈不及时;在评价作用上,评价结果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模式,将学习效果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形成了由学校、家长、企业和社会等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广泛采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快速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课程学习诊断报告、在线学习答题、在线互动问答及问卷调查等实現全过程实时动态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等进行全方位评价,评价内容较为全面、真实;及时反馈,切实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即课程负责人能了解课程改革的薄弱点,提出指导意见,教师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难点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方法等;形成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成绩,为选拔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或推荐顶岗实习等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新策略
(一)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的即时性、海量化给我们的学生——新一代的网络原著居民带来了猎奇的心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贯彻“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通过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高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将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提升技术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点,重构学习生态,包括师生关系重构和课堂结构重构、教学流程再造等;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观念,改变过去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方式,推动课堂结构由学生单向倾听向师生全方位交流转变,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智慧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移动数字化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云端资源无处不在的优势,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引入国际、国家和行业企业标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对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结合行业企业应用实际,按照“设计一体化、课程结构化、积件逻辑化、资源颗粒化、视野国际化、应用个性化、更新持续化”的要求,开发学生“喜欢学、容易学、学得会、用得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样样有学”的学习需求。教学资源应以微课或慕课的形式呈现,以大量网络课程、数字化教材及教学课件等可视资源为主,文本、图片等资源为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乐学者。借助虚拟软件、虚拟场景和虚拟实训实习项目,把真实生活中无法呈现的工作过程、工作情景进行虚拟再现和仿真训练,解决实践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
(三)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引导,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课前预习反馈。教师通过在线形式,科学设定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将传统课堂讲解内容前移,制作预习材料,自制微课,精选优秀慕课,选择富媒体资源,制作必选与自选兼顾的预习测试题,通过线上平台发布资源。这种形式具有适合学习对象多元、学习进度不一、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分散的泛在学习特点。学生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进行课前自主预习、在线交流,发布学习心得;教师通过线上平台的实时数据呈现进行课前诊断,对学生预习的时长、浏览量及答题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找出突出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2.课中立体互动与现场实践。该阶段,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预习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与重难点问题,按照课前学习掌握程度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指导学生进行虚拟仿真模拟训练或现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合作、实践及创新能力。教师随堂测试,限时提交,实时点评,面对面个别指导。借助微助教等智慧学习平台将学生到课情况、互动情况及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实时记录,纳入过程考核内容。
3.课后跟踪辅导。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线上分层布置作业,实现实时反馈与个性化辅导。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偏好,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学生推送适合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有效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7(9).
[2] 廖波,黄政武.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4(1):118-120.
[3] 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4] 张乐天.“互联网+”视角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93-96.
[5] 陈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