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导教学法”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教育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第一位的。可以说,没有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基于此认识,根据数学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大量调研,研究国内外教育最新成果,遵循市教育局提出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指导原则,通过大量教学实践与探索,最终总结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可持续性动力的“四导教学法”,即①学生自己能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②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类比转化——诱导学生学;③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④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导互帮学。
“四导教学法”三个操作要领
“四导教学法”倡导分小组、促合作 ①精心分组。根据平均和互补原则,按照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每个小组成员好、中、差兼顾。②培训小组长。对小组长岗前培训,教他们如何管理小组成员,提高小组长帮助其他同学的能力。③小组捆绑评价。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对小组实行量化考核,实施“捆绑”评价。此环节特点是:分成了学习小组才可能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那些课堂上的内容早已掌握的资优生可以对课堂上听不懂、跟不上的学困生提供帮助,这种帮助是相互的,即让帮助者巩固新知识又让受帮助者掌握了新知识,这其实是同伴互助。为了让各小组长胜任并充当老师小帮手的角色,做到不嫌弃、不放弃耐心辅导小组成员,老师要定期询问组员对组长的评价,只有获得组员肯定的组长并且在组长的带动下小组整体表现进步、团结,则小组获得加分奖励和口头表扬。小组里无论小组长表现如何出色,如果小组整体表现差强人意,则小组将会被扣分和口头警告。看似与教学无关实则关系“四导教学法”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往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只有经过实践的老师才能意识到此环节的不可缺失性。
“四导教学法”倡导情境设计
设计数学情境实践活动预先感受单元内容 即针对某一个单元或一部分的内容,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周长”之前,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实践活动。如测量数学课本封面4条边的长;量一量自己的腰围;量一个水杯或茶叶盒底一周的长。通过动手测量以及对测量过程和方法的交流,让学生对周长以及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所感,有所知。
设计数学情境操作活动,预先感知课时内容 即针对某一节课的内容,如在三年级学习“面积单位”之前,教师设计学生完成如下学习研究:请同学们在课前分别完成面积单位是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的面积图形的制作。试想学生要完成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制作必须要先看书自学,其实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预先感知面积单位含义了。此环节特点是:这样的数学情境活动充当了学生前置性学习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先做、先学的空间与时间。这为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确保了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其后的课堂学习,学生围绕这份学习研究材料,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提升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才学有所依、学有所获。
“四导教学法”倡导小组交流
步骤:①汇报人代表小组成员,不代表个人;②汇报人可以走上讲台面向全班同学讲;③学生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要做裁判,善于将问题的评判权推让给学生,自己充当引导者角色。
此环节特点:课堂不再是教师板演的三尺圣台,课堂上滔滔不绝的不再是教师,而是每一个有独立思维、能独立思考、能合作交流的学生创造性发挥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上则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及学习的合作者。在此环节“顺学而导”则是教师所要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所谓“顺学而导”就是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自学理解回答作为教学生成资源来展开教学,是直接针对传统的“依案而教”提出来的。运用“四导教学法”初期汇报的人往往是小组的资优生,但随着“四导教学法”的推进,如果学困生充当了小组的第一发言人,则该小组将会获得更高的加分,不仅与第一环节相互响应,而且还很好地杜绝了自主课堂容易造成两级分化局面的出现。
问题与思考
“四导教学法”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建构的,尽管“四导教学法”在很大程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研究。
“四导教学法”的基本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四导教学”教学模式虽已成形,但理论建构还很稚嫩,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
“四导教学法”操作环节中的布置学前情境活动有待进一步明晰 布置学前情境活动现如今已被教师演变为导学单或研究单,课前导学单的目的是要达到“先学后导”的作用,但导学单自学活动内容的“量”与“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斟酌。
“四导教学法”操作环节中的小组评价仍难以有效落实 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保持和持续,取决于成员在小组内能否获得公正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还有待简化,易于操作。
“四导教学法”在“师导生学”上仍需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实践探索 “四导教学”的关键在于“导”,“四导课堂”的魅力取決于“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适度”引导、“恰当”诱导、“有效”指导、“乐意”互导需要假以时日,日积月累。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研究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