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云概念”已经成为当代媒体传播形态的主要特征,“微时代”可被视为对这部分特征的客观描述。本文将在这一背景下,对高校思政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提升思政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重塑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其中以马列主义为基础的党建理论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成为了新时期价值观的理论支点。但在“微时代”,信息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思想教育将经受多重挑战。大学生群体必将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完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可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得到正面塑造,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将更加平稳。
“微时代”带来的挑战
“微时代”对高校话语权的挑战 在网络终端普及前,高校通常会被视为学术研究的权威机构,媒体舆论与教材编订都不会与高校的研究成果产生冲突。但在“微时代”,媒体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云结构”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在这一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高校的学术成果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微时代”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学的课时设置较少,其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极为有限。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大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应避免干预其课后生活。但在“微时代”,学生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诸多改变,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受此影响,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用于思政学习。
“微时代”对舆论环境的影响 在“微时代”,媒体信息的监管标准更加宽松,未经确定的负面信息也堂而皇之地进入到公众视野。这一问题将对校园的思想与舆论环境带来负面冲击。我国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仍不成熟,舆论环境将对学生的思想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高校并不重视舆论环境的建设,以至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升。
“微时代”思政教学改进路径
利用“微工具”强化思政课堂的话语权 构建话语权需要遵循科学的流程,其中增强教学吸引力并重塑学生的认知方式,是构建工作的必由路径。增强吸引力是指通过完善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有效对接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思政教学的受关注程度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教师可邀请学生利用信息工具,将常用商品的价值构成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发布到思政课堂的微信交流群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参与感将得到提升,其对“剩余价值”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同时,教师也应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将遵守社会秩序作为遵纪守法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微信”等工具提醒学生在公共活动中有序排队。这样的教学内容,将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影响,教师的话语权也将得到增强。
通过“微工具”合理利用课后时间 针对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思政教师可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合理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微课”是利用信息工具将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在使用中教师首先要制作简短清晰的教学视频,并将其发布到“微信”等交流平台中。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对其开展学习,并在课堂中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之后同学之间可展开讨论,并通过教师获得最终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转变为教学主体,并承担起部分教学任务。而为了完成相应的任务,其课余时间必然会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师可建立思政主题的微博,并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为微博提供稿件或与粉丝展开互动。利用“微工具”学生的课余生活将得到科学的引领。
应用“微工具”延伸思政教学的边界 针对舆论环境对学生带来的影响,高校的思政教学可利用“微工具”拓展自身的教学边界。传统的思政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接近,仅仅会在课堂中开展工作。但课堂中的知识输出极为有限,并不足以对校园内的舆论环境产生影响。在改进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将思政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并进一步扩展思政教师的教学边界。例如,高校可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工具,建立传播主流思政理念的思想阵地,而思政教师应承担起公众号的日常运营工作。通过这样的举措,思政教师将及时了解到校園内的思想变化,并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同时其也可组织开展社区帮扶活动,并通过公众号邀请志愿参与的学生。建立思政宣传阵地,可使不实言论得到驳斥,并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正面影响,从而使校园的舆论环境得到净化。
结束语
在改进思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利用“微工具”丰富教学手段,以提升其关注度。同时高校也应当扩展思政教学的教育边界,并引导其走出课堂。再有教师可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提升课余时间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雷结斌,郭优.“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J]. 职教论坛,2016(20).
[2]董珊珊.“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创新研究——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17(07).
[3]姜璐.“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29).
(作者单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