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时代形势的要求下,应该改变传统的思政工作的限制,深入探析网络条件影响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新时代网络背景下的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策略途径。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
  一、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水平得到了全面发展与提升,高等院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重视提高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升情况。
  1.網络思政工作的主动性不足
  通常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中,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自身素质水平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同时部分院校的辅导员仅仅关注学生的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对于思政工作的关注程度较低,对存在的问题没有适合的解决方法,更没有事先预防或者事后处理的有效途径。
  2.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较低
  当前的高校中,辅导员在进行相关思想教育工作时,没有将实际的管理工作与良好的网络环境相结合,无法形成较为良好的沟通。学校的网络以及学习的环境氛围条件较差,部分辅导员未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交流的作用,深层次的功能没有被开发应用,整体工作效率受到影响,措施以及制度无法落实到位,导致思政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基于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多种技术内容进行整合,充分利用。
  3.思政教育工作内容脱离现实
  根据当前的院校发展状况来看,思政工作内容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由于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较低,没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学生无法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线上、线下的合作关系。
  二、网络时代工作方法的创新方式
  1.深化信息化工作意识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不断进行网络意识的深化,可以在日常工作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高等院校的辅导人员需要充分认识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以及工作意识,完成工作的创新以及优化,借助于网络的优势以及特长,通过网络相关软件,有效地开展多项工作。如辅导员在具体的日常工作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对工作进行汇总,通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向学生分配日常的工作以及管理的相关任务,重点向学生会组成人员以及学生干部进行分配。也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络软件,如微信、QQ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容进行及时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强化学生以及教师、干部之间的良好互动沟通,为优化教育的模式提供基础支持。
  2.积极搭建网络思想教育平台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通过搭建网络思想教育平台,高校辅导员可以提升自己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力。如在日常的辅导工作中,通过强化学生对辅导员各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行话语权的巩固。同时可以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借助网络思想平台,定期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阶段性重点内容,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心理建设,通过人文关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解决的途径。[4]
  3.提升自身素质水平
  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通过网络手段,可以呈现多种活动的组织形式。比如可以利用集体授课的形式,实现系统化以及集中化的管理模式。还有,传统的说教式的管理模式无法促进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如微信、微课等形式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的提升提供优化途径。同时,从网络环境中,辅导员可以筛选出更加合适的正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传达,如在当地高等院校的辅导工作中,定期从网络上摘取新闻,对有关大学生的话题热点进行分析,对网络社交条件下的信息发布情况进行观察,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进行了解。如此,通过互动的网络平台内容,实现基本的思想道德、热门观点以及政治理论内容的传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健康的三观。
  三、结语
  在网络背景下,高等院校的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内容,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以及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将网络环境作为依托,进行整体的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从而完成对学生群体号召力的扩大化,为高等教育的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创新人才。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可以为高校思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元化的手段。通过网络促进思政工作的革新,促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产生转变,呈现出高校思政工作的时效意义。
  参考文献:
  [1]汤祖传,姚伟,柏家文.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7,16(6):73-76.
  [2]段晓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8):5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7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