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7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载文指出,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句话说明,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因为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而痛苦不堪。因此,有意识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德育手段。
但是,有意识并不等同于刻意,更不能是打击。科学的挫折教育是营造温馨的教育氛围,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他安慰、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恢复信心,积极面对挑战和失败。
刻意开展的挫折教育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很可能造成孩子自卑、自暴自弃。做班主任期间,笔者曾与一名无心向学的学生谈心。经过多次沟通,这名学生才坦言,自己不是不想学,而是无论怎样学都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同。最令这名学生接受不了的是,父母永远对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总是拿自己的成绩与别人相比,有时甚至还当着外人的面大声指责,令他十分难堪,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在了解情况后,笔者迅速邀请家长来校面谈,在面谈过程中,父亲说:“我们也不是觉得她做得不好,只是怕她骄傲,打击一下她,她心里就会憋一股劲儿,会更用心读书。”
这对父母亲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正面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成长,去认识并成为最好的自己。将打击当做挫折教育,刻意为之只能适得其反。尤其在亲子关系中,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就把家庭搞的和外面一样冰冷,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还不断打击、嘲讽孩子,等于把孩子推入孤立无援的凄惨境地。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通过刻意制造挫折去训练孩子的抗压能力基本没有效果。反观那些抗压能力强的孩子,他们往往都具备一颗温暖的心。这些孩子遇到困难,愿意努力克服;遇到挫败,也想重新再来。这样的孩子因为内心健康暖和,自我价值高,自我胜任感强,所以才能既争取胜出,也允许自己失败。真正自信的人,不会因为一两次的输赢,就断定自己有无价值。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们与其培养一个抗压能力强的孩子,还不如培养一个内心温暖强大的孩子。
为此,在德育工作中,我在家校共建工作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建立平等亲子关系
家庭才是教育的主战场。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的亲子关系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挫折。
现代社会中的亲子关系相较以前的传统亲子关系虽说有了很大改善,但很多家长依然在心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这些观点。他们忽视了孩子还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这些父母要么在孩子完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挑战时于心不忍,一把抢过替代他完成,使孩子缺失了一次次自己经历失败,并最终获得自我胜任感的机会;要么就是在语言上抨击孩子吃不了苦、经历不了挫折,从行为上和语言上都给自己的孩子下定义:你不行;更极端的是罔顾孩子意愿的表达,将孩子当做自己理想的延续。这样的孩子,恰恰最缺乏支持健康人格成长的真正的爱。看似被照顾得很好,内心却不温暖,因为他们从没得到过父母对其价值的确认。
反观自信而乐观的孩子,父母都能保持自己的生活,不会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混为一谈。父母与孩子永远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一致态度,不会在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而在生活中溺爱纵容。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孩子信任,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摸爬滚打,自信地面对人生中可能存在的挫折。
二、抓住身边每一次德育机会,不露痕迹地进行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德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对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尤其如此。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年龄段,在生理上他们已经成年,但在心理上又较为幼稚;在主观认知上,他们自认为自己能承担社会责任,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从客观情况来看,涉世不深的高中生又常常处于典型的烦恼困扰期,极容易因遭受挫折而产生困扰,进而自我怀疑。对于高中生来说,说教式的教育,目的性特别明确的挫折教育效果不明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但是,很可惜的是,在德育工作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乃至社会,挫折教育都太露痕迹。
孩子跌倒、爬起的能力只能从他不断爬起的过程中训练出来,旁人无论怎么教育都不可能奏效。况且,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往往是以高高在上的训导者的姿态在面对孩子。这种教育对孩子来说常常充满屈辱,“教育”他要坚强实际上已经暗示他很软弱,需要扶助才能变得刚强。所以,居高临下的“挫折教育”实际上不是提升了而是削弱了孩子的能力,使之更加怯弱。我们不是在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反倒是增强了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
一次两次的挫折教育不能带来什么效果,不如抓住日常、身边的教育机会,极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心理,增长面对挫折、跨过生活沼泽的能力。
三、该批评的时候批评,该赞美的时候也应该赞美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告诉老师们一个假消息;人们开发出了一种测试,通过这种测试可以辨别出有智商开发潜力的人才,即所谓的“最有发展前途者”,测试结果显示有20%的学生属于这一类。实际上这20%的学生都是随机选择的。一年之后罗森塔尔观察到,“最有发展前途者”组的学生的智商比对比组(正常学生)的智商有更大的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我们赞美一个人时,我们传达的一个讯息是“我在关注你,你的价值我能看见”。被赞美者会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支持的连续性,成就自己!
总之,挫折教育不是简单的吃苦活动,更不是打击教育,不能等同于磨难教育。不能将挫折教育从真实的情境中抽取出来而人为地设置挫折场景,更不能罔顾教育规律通过高高在上的说教来完成,它一定是多方参与、平等沟通才能进行的教育手段。我们需要通过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勇敢面对未知风雨。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