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配搞科幻?这些古代神作了解一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最近几年,国产科幻题材的文艺作品,早已成了狂飙突进的黑马。当然,有热度,自然也充满质疑。对于中国国产科幻作品的质疑,这些年来也是十分热闹。虽然每个人的喜好都要尊重,但个别极端的观点,却是雷到叫人无语:“中国人科幻思想缺失”“中国人没有科幻文学的传统”,所以“中国人不配搞科幻”。
中国人没有科幻文学的传统?这话,您问过历史书没?
因为,即使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中国古代史上,就早有中国人张开想象的翅膀,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科幻佳作。其内容之强大,足以令现代科幻迷们都啧啧称奇。比如下面这几部——
《偃师献技》(战国时代)
荟萃了诸多中国神话传说的《列子·汤问》一书,不止有夸父逐日的奇幻,更不止有愚公移山的神奇,甚至还有“高科技”的脑洞。其中的《偃师献技》一篇,脑洞就开到了极致。
《偃师献技》的故事情节很简单:风流天子周穆王巡游时,遇到了一个叫偃师的工匠,这位僵师先生擅长制造假人,当场就给周穆王贡献了一个。只见这个“假人”立刻在周穆王面前唱歌跳舞,潇洒风采令周穆王的嫔妃都倾倒:却让小心眼的周穆王大吐酸水,差点就要把假人拖出去砍头。幸亏偃师赶快拧下假人脑袋,给周穆王慌忙展示假人身体里的木块布条——大王您别发火,这真是我造的假人。
虽说这个故事的情节较短,但其中的想象力却是不凡,偃师仅仅用木头布条,就拼接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假人”。故事里的周穆王试着把假人的心脏摘了,假人就立刻哑巴;把假人的肝摘了,假人就立刻成了瞎子。这两千年前故事里的奇特假人,却活脱脱是科幻电影里“人造人”的翻版。
这个短小的故事,也衍生出了著名的成语“巧夺天工”。与这故事里“巧夺天工”技艺一样令人佩服的,当然还有作者的脑洞。
《拾遗记》(东晋)
如果说《偃师献技》,还只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奇幻故事,那么东晋小说《拾遗记》,却带来了更加震撼的科幻大片。
《拾遗记》的作者王嘉,就是东晋时代一位神奇的人物,这位曾经隐居终南山的方士,多次精准预言天下大事,惹得诸如苻坚等当时枭雄们顶礼膜拜、虽然他最终因触怒后秦皇帝姚苌而被杀,但他留下的小说《拾遗记》,却叫多少后人叹为观止。
比起《偃师献技》的精短来,《拾遗记》有了更加华丽的语言描述,其笔下的故事段落,也是天马行空。比如上古圣君尧帝,在《拾遗记》里就亲眼看到了巨型飞船“贯月搓”,这个古代版的“太空飞船”,在天空上“若星月之出入”“常绕浮四海”,飞船上“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还有颛顼家的“鬼影剑”,只要麾下哪个部落不听招呼,“鬼影剑”就呼啸而出,如巡航导弹般精确打击,俨然古代版的“巡航导弹”,画面十分震撼。
除了这些震撼的故事画面,《拾遗记》里更有震撼的故事情节。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有“宛渠人”乘坐着“沦波舟”前来拜访。这些“沦波舟”都是从海底升腾而出,走出来的“宛渠人”各个身高十丈,他们与秦始皇热情交谈,纵论天地变化,每一个都精准无比。走后更令秦始皇思念不已,这才有了秦始皇不惜一切代价,派船队出海寻找“仙人”的举动。亦真亦幻的故事,叫后世许多史学家都连连惊奇,为其真实性争论不休。
但毫无疑问的是,王嘉笔下《拾遗记》里的世界,已不仅仅是神话世界,却是一个想象力无比丰富,令人神往的科幻世界。
《酉阳杂俎》(唐代)
当然,虽说《拾遗记》里的科幻世界够奇特,却也至今常被吐槽“缺少科学逻辑”。不过,唐朝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不但有神奇的情节,更有实锤的科學原理。
《酉阳杂俎》是唐朝学者段成式的志怪小说集,虽说其中也收录了大量神话故事,但小说对于月球的描写,却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故事里的两位书生,在游览嵩山时,遇到了一个奇特的“白衣人”,经过交谈得知,白衣人是“修理月球”的人:而且白衣人还饶有兴趣地给两个书生“科普”了许多月球知识:月亮是由七种物质构成的,而且是靠太阳的照射来发光——这些后世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却在书中被早早“神预言”。
甚至“白衣人”还告诉两个书生,在月亮上,有二十多万像他一样的人,在拼命的修理月球。如此阵仗,俨然一个高速运转的大型月球空间站——唐朝的科幻小说家,就想到在月球建站了。
这样奇幻的想象,其实植根于古代中国强大的科学传统。要知道,《偃师献技》诞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古代手工业高速发展的战国年代;而在《拾遗记》诞生前,中国人早已造出了浑天仪,观测了哈雷彗星;《酉阳杂俎》诞生的年月里,中国天文学家已经知道,月球比太阳距离更近,大唐王朝更以空前规模测量子午线。那些奇特的想象力,正是古代中国科学精神生动的缩影。
(摘自《大河文摘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7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