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老年性失眠的中医辩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老年人的失眠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步凸显,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系统的疾病,以及焦虑、抑郁等情志疾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文章从阴阳消长平衡、營卫之气盛衰、天癸至竭三方面阐述影响睡眠生理的因素,进而对历代医家关于老年性失眠病因病机的不同角度论述进行归纳总结,并从阴阳、营卫、脏腑、天癸理论的辩证论治角度,为老年性失眠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
  【关键词】失眠;老年人;辩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比重超过13.26%。其中睡眠紊乱者达40%~50%。老年性失眠是指发生于老年人群中,以夜晚入睡耗时过长或睡时易醒,醒后再难入睡为特征,导致睡眠时长缩短或睡眠质量下降,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理需要,明显影响白天正常活动或生活质量的一种睡眠障碍疾病。
  1 影响睡眠生理的因素
  1.1 阴阳消长平衡对睡眠的影响
  早在《内经》即有针对睡眠生理的阐述。《灵枢·口问》中提到:昼夜的自然更替对人体生理的阴阳转化有相应的影响。夜间阳气收敛潜藏,阳入于阴,则入睡;白天阳气振奋显露,阳出于阴,则清醒。说明人的睡眠与自然界昼夜更替和人体阴阳消长规律密切相关。
  1.2 营卫之气对睡眠的影响
  《灵枢·营卫生会》在论述健康青年人寤寐规律与营卫运行之间关系的时候说:青壮年人气血旺盛,营卫循行正常,在昼行于阳,白天精神饱满;在夜行于阴,夜晚睡眠质量佳。说明营卫二气正常运行对睡眠的重要影响。
  1.3 天癸至竭对睡眠的影响
  现代医家陆拯细化了天癸不同特点分属的不同作用,将天癸分为至神天癸、至气天癸、至液天癸、至精天癸四类。其中至神天癸与睡眠密切相关[1]:至神天癸,始于大脑,在脑中成熟,可直接控制调节睡眠周期。天癸生理功能正常,则睡眠周期正常,人得以安眠。
  2 老年性失眠的病因病机
  2.1 阴阳气不相顺接
  《灵枢·邪客》说:当阴阳二气相互协调,符合阳入于阴则清醒,阳出于阴则入睡的规律才能保证正常的睡眠。老年人年老体弱,阴阳二气相互协调能力减低,相较于年轻人更易出现阴阳失衡,若卫气行于阳不入于阴,阴阳不相顺接则出现失眠。
  2.2 营卫不和
  《灵枢·营卫生会》提到老年人由于年老带来的特殊的生理特点,会产生相应的睡眠障碍问题。
  2.3 脏腑虚衰
  老年人脏腑功能失调,表现在不同脏腑都有其相应的病机特点。年迈体虚,心失所养,则心神不宁,正如《景岳全书》中提出的老年人平日若思虑过度,身体疲倦,也会导致脾血亏损,心神失养而失眠。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多精亏血少,所以失眠以肾阴不足,阳不能入于阴所致居多。
  2.4 天癸至神失调
  天癸至神失调则导致相应的脏腑功能受损。老年人天癸既竭,脏腑亏虚则易出现至神失调,从而产生上述脏腑功能失调而失眠。
  3 老年性失眠辩证论治
  3.1 从调和阴阳、协调营卫论治
  任何[2]提出以调和气血,通畅经络,平秘阴阳治疗老年性失眠的法则。周慎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病因分别选用半百镇魂汤加减,以化痰通阳,调和营卫,用治痰热阻隔,卫不入营之证;用酸枣镇魂汤加减,以育阴抑阳,调和营卫,治疗阴血亏虚,卫气不能入营阴之证。
  3.2 从调理脏腑论治
  周仲瑛提出,老年性失眠的治疗应强调滋养肝肾,补益心脾以“补虚”;清肝泻火,化痰祛瘀以“泻实”。谭燕泉治疗老年性失眠以育阴养血、安神开郁为法,同时注重补肾。老年人肾气亏虚,元阳虚损易致失眠,因此治疗可以温补肾阳为主。
  3.3 从天癸理论论治
  陆拯教授根据天癸至神理论[3],在治疗上创立了“调至神、安心神”法治疗失眠的治则,分别根据不同脏腑予以相应的治法,以泻肝逐热、补益心胆之气、滋肾养心、补气养血,从而治疗老年性失眠至神失司、心神不安的症状。
  4 结 论
  中医对失眠的治疗由来已久,临床疗效也到广泛肯定,但依旧存在相应的问题。首先,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其失眠具有复杂的病机,可能涉及阴阳消长平衡、营卫之气盛衰、脏腑虚衰、天癸至竭等方面。其次,老年性失眠的病因不仅是主观情志上的疾病,更是由年老带来的客观体质变化所致,所以若其治法与青、中年之失眠相同,则疗效多不满意。因此应尽可能的发掘针对老年性失眠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中医特色失眠诊疗体系。另一方面,还应深入研究古代医籍,创造更多方便有效的中成药,使老年性失眠的治疗更加简单、有效,从而更好地为广大老年失眠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彬达,李亚平,李 伟,陆 拯.陆拯教授运用至神理论治疗不寐的经验举隅[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7,40(04):91-94.
  [2] 任 何.中老年失眠症的中医病理及治疗对策[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04):338.
  [3] 陆 拯.天癸病论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54-157.
  本文编辑:刘欣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