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调查及几点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有效把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更加高效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176-02
   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高职院校学生本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鉴于这样的现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我院虽已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多年,但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更好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对刚刚接受过一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学生进行调查。对回收的877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掌握了我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这为我们探寻出提高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分析
   (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和比较感兴趣的分别占24.5%、48.9%,一般的占20.6%,不太感兴趣的和没兴趣的只占总人数的4.6%、1.4%,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院大多数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共占85.9%,认为没有作用的仅占1.4%,因此,希望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生占75.4%,不希望了解的只占1.1%,69.9%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由此看来,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
   调查还发现,通过教材、电视、网络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多数,比例均在60%以上,其中网络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68%,另外,通过父母及身边的朋友获得信息约占25%,通过旅游、展览这种亲身体验学到知识的占41.7%,这说明,网络这种途径已经开始超过传统的方式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数不少的学生会通过旅游、展览的方式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喜欢过传统节日的学生比例占89.4%,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仅占8.2%,从学生写出的原因上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烈的民族情感,而喜欢西方节日的学生主要是因为西方节日有新鲜感,节日氛围浓,这意味着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很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也说明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本部分调查内容设置的题目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但结果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容乐观,能区分出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的学生占48.9%,四大名著全读过的占25%,能准确选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的占43.6%,能完全选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仅有9.2%,能完全答对题目的学生仅占9.2%,这可以印证出前三个数据,尤其是第三个数据存在不实的成分,这个结果是始料不及的,因为我们调查的对象是刚刚系统接受过一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学生,这一方面说明我院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比较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盡如人意。
   了解家乡传统习俗的学生占72.7%,对传统节日由来有所了解的占92.3%,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得比较多,而对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不好,这启示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联系生活,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学生对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
   超过一半的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有35%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影响,14.1%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分散精力,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这组数据看来,我们面对的现实情况还不是特别糟糕,毕竟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学生占到半数以上,还有3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但这部分学生的观念是比较容易改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上包括在生活中加强引导。
   认为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非常有必要的占22%,认为有必要的占52.5%,认为没必要的仅占3.8%,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课程也持认可态度,这是我们推行教学工作的有利条件。
   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占55.4%,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占62.1%,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相结合的占55.1%,这些数字表明多数学生不仅希望可以获得知识,更期待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提升各方面素养的目的,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要注重在思想和精神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四)学生认为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改进建议。
   50%的学生认为从知识的获得、礼仪的养成、道德修养及文化品位的提升等方面看,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62.5%的学生认为目前我院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实践活动,26.6%的学生希望学校可以组织讲座,48.6%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70.6%的学生认为在学习有关当地民俗的内容时应去博物馆亲身体会。    认为传统文化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的占27%,82.9%的学生认为幽默的老师课堂教学效果最好,1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课程的讲授一定要严谨。绝大多数学生不认可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认为只是凭空想象太过抽象,67.5%的学生认为上课应适当播放相关视频,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61.9%的学生认为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增加故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用故事将授课内容融合起来,31.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互动讨论,调动课堂氛围,还有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地给他们一些讲课的机会,借此来锻炼和提升自己,22%的学生认为缺乏动手制作体验的环节,除书面的作业外,应该对作业形式有所创新。
   学生客观地指出了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还是比较关注的,在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也是很认真的,除了可以客观地指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创意且可操作性强的想法,如一些学生提到学校应该设有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可以成为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场地,这对我们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通过对学生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与否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结构、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教师的授课方式等。调查问卷显示,学过书法或练过字的学生对传统书法比较感兴趣,喜欢欣赏汉字之美;平时对饮食、茶文化关注较多的学生则对饮食文化、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外出旅游较多的学生对建筑、园林文化兴趣比较浓,认为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令人惊叹。平时接触不到的、生活中用得少的知识,因为缺乏亲身体验,学生兴趣点比较低,如传统医学、戏曲等,传统的民俗文化则因为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教师理论化的知识讲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易出现困乏的状态,学习兴趣不高,而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自我设计、绘画、表演的教师,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
   二、几点教学启示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情感上的认同,能认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行、为人处世能力等。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有必要的,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的很好参考。
   首先,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我院学生抽象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人文基础知识积累较少,在授课过程中尽量避免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采用通俗、易懂、幽默的教學语言,采取简单、直观的教学方式,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讲述故事案例、组织课堂讨论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进行进一步学习。
   其次,教学内容应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如果教学内容只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上,会使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就是一个个年代久远的名词,对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用处,这样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传统文化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再次,丰富课外作业形式。根据我院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改变单一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增加实践动手制作的作业,在作业的设置上应以可操作性强为根本的原则和标准,使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以作业为依托,组织传统文化作品比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应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水平,在课堂上一个有学识的教师才会更有说服力,才可以感染和带动学生。
   参考文献:
   唐金权.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6(9):76-78.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3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