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感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它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直觉感,整体感,联想感,情感。语感要从不同途径来培养:一是让学生多看多记;二是通过诵读、揣摩,培养语感;三是注重背诵,培养语感;四是凭借生活经验获取语感;五是细体味,深领悟。我们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感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49-01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现在,新大纲也明确的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列为重要的学习目标。语感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焦点、热点。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它具有以下四种特征:
(1)直觉感。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是一种潜意识思维,其特点是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
(2)整体感。感受的整体性,指的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的感受其表达的意蕴。而不是各个层次的作具体的理解和切分。
(3)联想感。如,我们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眼前就会出现一幅清丽的灵秀的画面,明月、青松、泉流石上。甚至还会勾勒出细节,如深藏叶底的蘑菇,淙淙的流水,一两声划破寂静的鸟鸣。这种感受就是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正因为有了丰富活跃的想象和联想的参与,语感就越显具体、生动、真切。
(4)情感。情感是人对外界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语感能使我们在言语感受中,从内心深处生动体会其蕴含的真善美、假恶丑,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那么该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呢?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它是客观语言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不断积淀的结果,因此语感要从不同途径来培养。
第一是让学生多看多记。多看,既读生活,又看书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负担太重,接触社会与生活少,除课本以外,能大量阅读的人实在不多。缺少了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语感能力就无从提高。要记的东西,该记而没有记的也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学常识、成语、典故,少得令人寒心。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连起码的的记忆也谈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观察和积累是培养语感最基础的第一步。
第二是通过诵读、揣摩,培养语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凡選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大量丰富多彩的练习,可以时而提问题,时而重述,时而让学生朗读等。除诵读和朗读外,还要加强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这样也才可能对语言有时间去进行涵咏、揣摩。
第三是注重背诵,培养语感。背诵是进行规范的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熟读、背诵,文章中优美规范的语言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学生头脑中,而学生头脑中的语言材料在熟读、背诵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学生就会逐渐获得对言语的敏锐感觉。因此,背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四是凭借生活经验获取语感。比如,当我们读到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那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时,如果不能联系生活经验去体味,即便是作者在这句话的后面专门加了一个注脚(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怕也难以体会这“了”字的情韵。
第五是细体味,深领悟。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除字、句的基本意义外,还产生理性、形象、情感等附加意义,要细体味,深领悟。例如,学习王维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教师要启发点拨,洞幽发微,让学生达到深刻领悟的程度。抓住“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字,是谁?是诗人,还是外面的人。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到是诗人自己。因为他沉浸于大自然,浑然忘我,以至不知不觉明月已爬上树梢。诗句体现了诗人沉浸大自然的心态,从而悟到其写法的好处。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也要注意引导它的流向目标,而不能使它随处漫流,影响它的冲激力。我们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9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