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第二外语(以下简称二外)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二外教育的初衷。本文通过研究皖北H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教育现状及问题,提出独立学院应明确二外定位,在培养方案、学业测评、教学组织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关键词]独立学院;二外教育问题;优化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5-015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7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前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新一轮开放与重大战略布局已见全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言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促进相互交流的载体,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单一型外语人才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国内一些专业外语院校已经相继采用“双语种…‘多语种+”等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而言,独立学院的师资及生源等难以与其相比,英语专业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多为传统的“专业+第二外语”模式。在此形势下,研究二外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独立学院改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
一、二外教育现状及问题
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二外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凸显不少问题及不足之处。以皖北H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教育为例总结如下。
(一)二外的定位和认知问题
二外的发展是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对于外语人才需求早已由单一性转向复合型。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提出探讨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培养复语人才的问题。国内众多高校陆续出台符合自身条件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些语言教学实力强的高校实际上已经把二外上升到第二专业的地位,并对二外的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种模式实际上已经接近于“双语”培养模式。目前H学院把二外放在英语专业必修课程里,所用时间长度及课时总量也仅次于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这样看来二外课程应该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对二外之存在的认知以及二外教学的效果却令人惊讶。笔者对H学院英语专业28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认为二外是“学校要求,修学分课程”的学生人数达到194人,占比69.04%,对自己二外水平满意的学生只有3人,占比1.07%,而不满意者达到了200人,占比71.17%。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都不免产生疑问:二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学习二外有什么意义?有学生以“二”字定位二外。内心轻视二外,甚至认为二外是鸡肋一般的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促使我们反思:英语专业的二外到底应该摆放在什么位置,是否应该用“二”字给予定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同为语言类课程,“二”只是相对外语专业而言,是外语专业学生除了本专业之外的另外一门语言课程,所以,“二”并不能作为二外的定位坐标。既然如此,给予二外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学生正确认识二外,消除学生看不见二外存在意义的想法是当下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二外学习效果测评问题
良好的测评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业水平和存在问题,促进学生学习,也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测评的质量与效果达不到应有水平。H学院的测评主要有教师个人组织的日常测评和学校组织的期末测评。本文所阐述测评问题是指学校组织的期末测评,目前测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测评无明确的标准,试卷难易程度,试题数量,题型的覆盖面等全凭任课教师自主发挥,测评容易演变为一种形式,成为学生取得学分的工具。二是测评点有所偏颇,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颁布的《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中就提出培养学生二外的听说能力。包括H学院在内的众多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也继承了这一要求,但是在落实上依然缺少该有的听说测评,重点仍是词汇、语法、阅读和翻译。这种测评的缺失往往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听说训练,使得学生的二外水平仅仅局限在读写译上。三是像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样的考试,几乎是所有在校学生都要参加的。但英语专业学生却极少参与国家层面组织的外语水平测试(像日语能力测试,大学日语四、六级等)。多数学生甚至不知道有这类考试。缺少标准化权威性的测评,以学校组织的期末测评很难全面标准地衡量学生真实二外水平。
(三)教研组织问题
笔者粗略统计发现国内开设二外教研室的高校不在少数,像西安外国语大学基础教学部、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上海电机学院外语系等高校或是设置独立的二外教研室,或是在基础教学部门里设置二外教研室。除了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等为数不多的独立学院之外,多数独立学院,包括H学院在内均无二外教研室这样的机构。二外教学工作主要由外国语学院直接委任外语专业类教师担任,缺少专业性的二外教研平台和教师,在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上往往缺乏标准性和统一性,任课教师各自为战,相互间交流学习机会甚少,结果就是教学活动出现隨意性。
(四)教与学的问题
受教师自身、二外的定位、培养方案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二外教学模式也饱受质疑和批评。学生抱怨课堂枯燥无味,词汇、语法知识的满堂灌,教师抱怨学生沉默不语,积极性低,这是目前英语专业二外课堂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既在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在于学生自身。教师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量,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无暇顾及学生的现实感受,也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加上师生间、学生间缺少交流,课堂难免会显得沉闷乏味。相较于语言知识,我们也能发现学生对文化元素的学习需要更为强烈,有的教师虽然会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联系在一起进行知识传授,但这种传授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学生仅限于“知道了”状态,没有进一步的思辨,仍然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育本质上还是灌输式的教育。当然,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缺乏积极性和持续学习的毅力,自我管控能力较差是独立学院部分学生身上的共性,加上看不到学习二外的意义等原因,学生的二外学习欲望自然很低。教与学都出现问题,结果就是超七成学生对自己目前二外水平不满意。 二、解决建议
解决目前独立学院二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管理层、任课教师、学生群体全员参与。只有在管理层的支持,任课教师的努力以及学生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践行二外教育的初衷。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二外定位,调整二外培养方案
明确二外的定位必须把握住二外课程特点,厘清二外教学目标和二外教学对象的需求,虽然同为语言类课程,但作为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二外课程与英语专业课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外语(英语为主)不同,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普遍从零开始学习二外,基础薄弱,学习目的多元化,课时少,开设时间短。因此不论是教学方案、教学目标、还是课程设置,都不能照搬英语专业课程模式或者大学外语课程模式。基于以上二外课程的特点,其教学目标也应该与英语专业课程和大学外语课程目标不同,二外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又一门语言的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升学、就业时的竞争筹码,同时锻炼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的课程,从这一点来说,二外不是语言技能培训课,更不是學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鸡肋”。其本质是一门“语言素养课”。学生对二外课程的怀疑和不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外教育忽略了二外课程的特点和本质,没有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直接移植外语专业课程或者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抓住二外的课程本质和教学目标后就应该调整二外培养方案,作为一门素养类课程,首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到语言知识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也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无疑扮演了载体和桥梁的作用,而内涵丰富的文化中则蕴含多样化的语言系统,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果简单地把二外当成语言知识传授课,不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独立学院的二外教育也会沦为语言技能培训,这显然不是二外教育的初衷。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学生对于二外的期待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怀着对异文化的兴趣学习二外,对语言技能要求不高,更看重异文化的学习;有的学生出于升学、就业考虑,更在意语言技能的掌握。因此二外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基础知识之外,还应适当增加异文化学习。如此一来,既能保障学生升学、就业需求,也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修学分需求,同时也是践行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目标的重要举措。
事实表明学生的二外学习目的不尽相同,学习能力亦是参差不齐,基本呈多极化态势。以当前统一的教学方案、目的和手段进行教学,实际上就是忽略差异性,非但满足不了高需求学生,还容易引起语言学习能力差,兴趣低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二外应该尝试分层式教学模式,所谓分层次教学并不是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给予不同的授课深度。对于语言学习兴致不高,以考试合格,取得学分为目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基本必备语言文化知识,富有余力之时再引导他们向高一层迈进;对于语言学习兴致高,有升学、就业等需求学生,可以适当扩展延伸课程的难度,引导这部分学生向自主型、研究型学习方向发展。
(二)完善测评标准,引入外部测评
完善测评首先是制定一个测评标准,标准应该是由任课教师团队根据二外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现实情况、参考权威性考试标准统一制定,而不是有任课教师个人自行制定;其次是测试应具有全面性,不能把听说杜绝在测评之外。全面性的测评可以有效督促教师和学生重视对语言综合技能的培训与练习,避免“哑巴式二外”的出现。再者是改变单一的学校测评模式。拿公共外语(主要是英语)来说,众多高校对非外语专业学生都有四、六级分数要求,H学院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能顺利毕业。从这一角度来看,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相当于非外语专业的公共外语,没有理由不对其二外水平做出标准化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二外水平要求上不应该出现模糊的界线,或者仅仅以期末考试合格即可为标准。应该适当引入外部测评,把外部测评与学校内部测评结合起来,政策上推出奖励性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外部测评,这样既能从全面衡量学生二外学习水平,又能激发学生二外学习动力。
(三)设置二外教研室,组建专业型教师
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二外教研室可以在二外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以及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教师统一教学步骤,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由于二外课程有其独特性,教学模式不可能照搬外语专业课程。众多独立学院的二外任课教师都从事外语专业教学,他们的语言素养和知识储备足以胜任二外教学,但也正因为如此,二外教学模式容易演变为外语专业课式的教学模式。所以设置二外教研室、组建熟谙二外课程特点的专业型教师团队势在必行。
(四)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要改变观念开始,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不意味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意味着教师只能主动传授知识。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应该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我教你听”的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例如:传统的黑板与粉笔可以灵活表现出语言的变化;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直观的感受;适当的课后作业和练习则能巩固已学知识;师生间、学生问的会话练习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定期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走上讲台,既能锻炼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间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丰富教学内容方面,应该是在语言知识教学基础上,提取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元素,把单一的语言学习转变为有内涵的语言文化学习,这种语言文化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浅显的表层,应该使学生摆脱“知道了”状态,进入到思考性学习状态,让学生既能得到语言技能的训练,又能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性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结语
本文以H学院为例,探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教育现存问题,并提出个人建议。所述问题未必是所有独立学院普遍具有的问题,建议也未必适合每一所独立学院。笔者希望本文是抛砖引玉之作,能为解决目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教育问题做出绵薄之力。文中所提分层次教学观点,实际运作起来涉及面广,需要解决问题也多,今后将继续进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