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学生交流汇报完字词预习情况之后,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环节,我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然后给各部分加上相应的小标题,使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问题解决课上深入学习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再结合学生生成的问题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作者是如何写出鲁迅先生让人爱戴的精神品质的?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以读悟情。关键处我用资料引导他们了解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渐深刻了。重点词句的理解不仅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更激起了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当然通过教学,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因为练习加小标题而得到了锻炼。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着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在课前预习提示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引导学生同时预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三篇课文。在这里,我打破传统的学完一课再学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提前预习《一面》,把一面也作为一个事例补充进来。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课堂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学生或读写鲁迅先生语言的句子说体会,或读描写动作神态的句子谈感悟,或读外貌描写的句子聊认识。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但殊途同归,所有探讨都围绕主题进行,每一方面的探究,都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向单元主题靠拢。从多方面给孩子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追根溯源,是我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多文共主题”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的学习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由于研究切入口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到文本,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析文中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也是本单元学习采用的好方法。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突破了传统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以一个问题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桥梁,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电影电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一面》作为表现鲁迅先生的一例,我则让学生画出课文写鲁迅先生“瘦”的语句来想象他“瘦”的原因,感受他的碰壁,想象他怎样为了唤醒民族鞠躬尽瘁,又如何受敌人的迫害,在那样的背景下他还关心进步青年,来对比体会“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所有的小处描写,都为体现鲁迅大的精神。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些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一系列事例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丰满的认识之后,我便让学生再读第一段,切实感受先生的受人爱戴,而后读课后阅读链接中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让学生再近距离的感受鲁迅先生是如何受人爱戴的。最后以朗诵《有的人》做结束,告诉孩子们,鲁迅先生世事十三周年后诗人臧克家还写诗来赞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的精神,他虽死犹生,永远受到人民的爱戴。
就这样,《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精读分析我用了两个课时,借这一课上了近乎一个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对于一些课文,我不反对常规上法,但有时打破常规去上,或许就有新的认识与收获。当然,我这样来处理一个单元的内容也有不足之处,如《一面》结构脉络、《有的人》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学生学得还不够到位。但有失必有得,這是规律,值得就好。
(济南市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济南 251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8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