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区域,而在转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的各项保障政策都是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重要的民生问题。本文将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其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
   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需要改革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造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
  1.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落实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尽管目前国内十分重视改善民工务工环境,保障民工合法权益,但政府及相关部门仍存在不能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现象,特别是城市用人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农民工权益的现象。
  2.1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不够重视;
  2.2对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缺乏政策优惠,影响了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2.3现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不够,转移农村劳动力在实现职业和身份转换的同时,缺乏组织依托、保护和制度承认,在社会保障、户口、婚姻、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基本被排斥在城市以外;四、对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3.政策制度不健全,无法解决进城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人单位对农民工不办理招工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还存在“缺位”现象。国家对农民进城和外来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在政策上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有关部门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大多属临时性、阶段性行为。有的农民进城,一方面得继续承担着原籍户口和所在地的摊派、义务等,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待遇,最后导致很多务工经商的农民被迫重回农村。
  4.农村劳动力转移集体化组织化程度低。当地劳动力市场目前发育程度较低,一方面,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机构对这个市场进行专门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乡村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措施不完善,职能不明确,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而已成立的农村劳动力服务组织,也存在办公场地、人员和经费不能落实到位的问題。另一方面输入地与输出地工作相互衔接配合不够,比如说农村就业服务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匮乏,盲目性较大。
  5.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下降
  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转移渠道,但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乡镇企业的劣势就逐渐的表现出来,从企业自身来看,规模小、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不能够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同时,研发投入少、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低、企业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使得产销量低,从而导致乡镇企业发展日渐缓慢。另外从外部环境来看,乡镇企业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难以抵抗国内外各个大小企业的冲击,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
  二、发展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各级劳动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是代表政府的,组织劳务输出对于输入地和农民来说,转移就业成本最低,信誉度最高,应成为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同时,建立劳务输出登记和备案制度,按照“谁输出,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外出民工的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对输出的劳动力跟踪服务,维护民工在输入地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介绍所利用虚假用工信息,欺诈民工钱财的行为,为外出务工农民创造良好、安全的就业环境。
  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切实承担起责任,把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机构组织,搭建转移就业平台。一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网络,采集汇总职业需求信息,举办各类招聘洽谈,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搭建转移就业职业介绍平台;二是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合作经营,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三是把“劳务输出”作为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扶贫建设工程的首选项目,鼓励和引导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单位直接到农村;四是积极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开辟境外劳务市场。
  3.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市雏型,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发展小城镇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地连接起来,促进城乡的双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和加工业之间形成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发展小城镇要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结合起来,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切实规划的基础之上,利用当地的资源,有重点有实效的发展,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可行性。针对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留守农民、进城农民及其失地农民,应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快各类农民的转移工作,在政策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好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4.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升级,这一制约将更为明显。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从而提高适应能力,保证劳务输出的成功率,提高输出人员的收入。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外能较好的学习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在他们掌握技能和管理经验后,鼓励这部分人员回家乡领办企业,为家乡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才是治本之策。进行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在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5.建立电子信息沟通网络,及时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劳动中介机构的高度不完善性,导致市场信息的“牛鞭效应”频发,其涉及效应是民工无序流动,从而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使农民对外出寻工有了一定的思想顾虑。因此,各省市县劳动力信息网站应该互联互通,力求中介机构颁发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准确性、实效性,实现农民工有序、有目的、有结果的流动,降低劳动力求职成本和风险,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0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