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振兴河南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题。为了保持河南省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新的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产业结构,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河南省产业转移和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促进河南省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加快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转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9-0034-02
一、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河南的具体体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有效地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同时,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城乡环境压力,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产业转移的积极实施是发展河南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途径。在实现产业专业化的过程中,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空间。
二、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及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承接产业转移分布不均衡,制约产业协调发展。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河南省不同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扩张遇到了某些障碍,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平衡情况已经扩大,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从工业投资的角度来看,服务业的投资相对较小,比如对社会中介、教育、卫生、金融和公共事业的投资较少,但是对房地产的投资就比较多。产业转移投资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表明河南省在产业转移和区域失衡的情况下制约了经济升级的步伐。河南省仍将继续努力利用产业转移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综合性配套能力不足,瓶颈制约效应明显。河南的整体产业实力相对较弱,特别是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的完整产业链。因此,转让公司不能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和当地的原材料,或者产品不能总是满足转让公司的要求,公司需要在国外购买备件。这将增加企业的负担,抵消河南企业在劳动力、资源和土地成本方面的优势。河南人口较多,人力资源丰富,但河南缺乏高端经济贸易人才、金融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也制约了高端企业的转移和发展。
第三,资源环境压力较大,限制产业转移空间。长期以来,河南由于人均资源有限、生态承载力较弱,资源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转移的空间。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河南,农田覆盖面积大,预留的建设用地空间少,提供产业转移的土地供给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地区甚至无地可用,严重制约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和规模。另一方面,河南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开发强度大,自然资源约束加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三、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生态价值观,以绿色GDP为尺度,衡量承接产业转移效益
生态价值是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理论的基础。他们以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功能价值为评判标准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优化产业转移项目的标准和规模。以“三个有利于”作为价值标准选择首选工业转移项目时,有必要坚持是否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工业企业;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经营领域和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利润;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经营和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利润;是否有利于促进“三产”协调發展,促进“四化”发展。在绿色GDP框架下,计算机产业转移效益,在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广义绿色GDP核算体系,将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价值成本,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的价值损失从传统GDP扣除,使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效益的价值尺度的衡量标准。
2.建立完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责任制,完善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实施办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协调发展目标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分级、分部门落实目标任务,明确各级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时限、责任,确保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协调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出现的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追究经济发展的行为,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追责。
(二)树立生态经济观,以绿色经济为目标,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1.以环境容量及能源强度为依据承接产业转移。在进行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建立环境容量和主要污染物的增量预算管理体系,科学地衡量各地区的环境能力,逐步建立以环境容量为目标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全面能源消耗和强度双重控制机制,实现各级政府、重点领域、重点能源利用企业的总能源消耗和强度双重控制目标,实施双控制目标年度预算管理。建立和完善总体能耗控制目标和节能目标评价和考核机制,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各地区和相关部门。
2.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创新承接产业转移。首先,建立基于工业联系的产业转移模型。在判断产业转移的基础上,我们将相互补充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副产品在各个层面上的二次资源分解,然后整合生产和辅助项目,并在行业内建立专业化分工。通过产业链,将相关产业链纵向、横向耦合,形成高效的资源回收产业链,促进生态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生态网络集群类型进行产业转移模式。依托产业集聚区,进行产业转移,采用“修复链”,在产业链中承担重要缺失环节,促进产业链延伸,形成稳定、完善的产业网络创新体系。 (三)树立生态科技观,以绿色技术为支撑,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效率
1.构建支撑产业转移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创新绿色科技研发投资体系。建立开放的绿色科技创新投入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示范,有效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外部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绿色领域,促进技术研发,形成政府主导、民营和企业投资跟进,多元化的绿色技术研发投资体系。从而提高绿色技术支持,提高产业转移的效率。二是对绿色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采用政府主导的创新驱动战略,将绿色技术研发纳入研究计划,重点关注长期战略绿色技术储备。
2.加强生态技术基础研发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生态技术基础研究,发展生态保护关键技术,可以对生态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加强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展湖泊水库生态修复、水库生态恢复、矿产开发生態恢复等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支持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现有的生态建设开展以及生态科学和技术研究,设计和开发各种类型的生态和经济示范项目,并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友好地区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医药和环境保护技术,建立经济及环境保护管理局研究与发展中心。
(四)树立生态政治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政策
1.健全和完善环境规制政策,保障产业转移与环境协调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地方法规和政策,将资源耗竭、环境破坏、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健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关地方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补偿的法律法规,完善地方生态产业发展法律法规,促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制定符合国际绿色认证要求的绿色认证的地方性法规和标准,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评价技术,加强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与评价。
2.改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生态产业优惠政策。培育生态产品品牌,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鼓励开发新能源、新建筑材料和新型环保材料,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有利于发展生态产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综合运用金融、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对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菲菲,敬莉.新疆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5,(5).
[2] 李志翠,马海霞,朱琳.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视角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1,(1).
[3] 陶爱萍,张丹丹.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于PSIR的分析与协调机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8).
[4] 邓丽.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探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4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