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全球进入第五轮产业转移阶段,以“一带一路”为依托,中国西部地区通过开放、优惠的引资政策,吸引FDI向西部地区集聚。分析了西部地区承载产业转移的地域优势和成本优势,从产业规模、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描述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选择承接产业、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园区建设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业转移;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0.003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纽带
1.1 西部地区的地域优势
目前,全球进入第五轮产业转移阶段,作为产业转移载体的跨国公司正在思考如何延续产品生命周期,有效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善产品价值链,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中国西部地区通过开放、优惠的引资政策,成为“一带一路”中国段内重要的中转纽带,将吸引外资聚集于此,作为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首先,西部地区在地缘和文化趋同上与中亚、东南亚、南亚国家联系紧密。中国的新疆与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石油国家相邻;中国的云南、广西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中国的西藏与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阿富汗等国家相邻。在文化上,中国的新疆、陕西、宁夏、云南等省份在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方面与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十分接近。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他们虽然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其专用资产及产业配套与发达国家的跨国资本不匹配。中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天然有机的关联性,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为依托,完全可以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纽带。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水平均优于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中国西部形成了如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具备了现代工业转移所需较为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专业的人才,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更能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
1.2 西部地区的成本优势
在不完全信息背景下,跨国公司在产业转移时往往会对比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环境,由于外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缘和文化关联度的差异,势必会增加外资的交易成本。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更有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大批学生前来留学,相比其他地区,联系紧密度高,沟通更有优势,极大降低了因文化差异的摩擦和碰撞带来的交易成本上升的问题。外资FDI可以先转移至中国地区,利用中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趋同性寻求到中亚、南亚及东南亚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进而降低产品成本。
2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2.1 产业转移的规模
2000年,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当时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为四川和内蒙古,而宁夏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最小。从2005年开始,国家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使得我国劳动、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东部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规模逐步增加。截至2017年底,由于四川等省市产业集聚区的建立,四川、重庆、贵州和甘肃的引资规模大成为产业转移的第一层次地区;居于第二层次省市为内蒙古、陕西和广西,而青海、新疆和宁夏引资规模比较小为第三层级。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增速居全国首位。
2.2 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
2000年,西部吸引的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高达64.7%,第三产业较小仅为32.1%。截至2017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吸引外资上升到57.6%,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产业。
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吸引外资的比重不斷上升,但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房地产几个行业,在银行、金融、保险、会计律师等行业投资较少,对于西部地区特别需要发展的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科研等行业涉足较少。
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始终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近年来部分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格局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如富士康、施耐德、广汽、海尔、西门子、大众等一大批电子、汽车、家电企业开始在西部地区投资建厂,将精密磨具、汽车零部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业务转移至西部,致力于提高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成效和水平。
第一产业,农业作为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并没有良好的吸引外资,因此西部地区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优化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态势。
2.3 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承接边际产业转移方式、承接工序性项目外包方式以及低端产业集群模式。鉴于西部地区具有生态资源和相对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外资在产业转移时更倾向于低端产业集群模式。这种建立于资源基础上的产业转移模式,导致西部地区所承接的产业多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初级产业,发展前景不足。一旦西部地区当地丧失资源优势,跨国公司的产业集群就会迅速转移,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3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3.1 承接转移的产业层次不高
西部地区相对于中国东部、中部地区而言,其产业集群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劳动力成本较低但高端人才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目前承接的项目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如纺织服装、矿产品、造纸等低要素成本的产业项目。即使承接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比如电子信息行业,但是仍以代工模式为发达地区提供配套元器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低。 3.2 生态成本增加
西部地区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积极承接了东部地区转移出的大量产业。在此过程中,西部地区对移入的产业没有设置任何门槛,“重数量、轻质量”对移入的产业不加选择的全盘接收,忽视环境管制,成为了污染产业躲避东部严格环境管制的避难所。虽然短期内为当地带来了GDP的显著增长,但是盲目追求外商投资的数量,以牺牲环境为成本发展承接地经济,承接产业项目的效益所剩无几,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四川为例,近年来四川省承接了大量移入的重化工项目,导致SO2、烟尘、Pb、Hg 等重金属元素污染非常严重,影响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为承接地带来环境治理隐患。2008-2017年期间,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数目显著增加,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内蒙古、重庆和陕西,分别从由 2008 年的 2326户、4333 户及 4312 户增加为 2017 年的 3572 户、5685 户及 6008户(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3.3 产业集聚度不高
产业集群通过资源共享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西部地区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基础条件不完善,集群式产业转移模式对移入地区的产业基础要素要求较低,有利于重塑西部产业链,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西部地区为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设立了很多吸引外商投资的主题工业园区,但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低配套能力不强等原因,总体引进的外商投资的产业集聚度不高。
4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4.1 合理选择承接产业
西部地区应发挥比较优势注重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承接国际产业的有效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土地、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纺织、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规模。利用西部地区矿产、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引进新材料和生物产业。二是加大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通过优惠的政策通道吸引和挽留人才,为积极引进高端制造业等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积极承接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发展,吸引金融机构如消费金融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进入西部,为西部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综合物流体系,推动物流业的发展。
4.2 提高环保意识严格把控准入门槛
要解决承接地产业转移环境污染问题,首先,要从主要因素出发培养环保意识,从源头上设置产业转移的门槛防止污染性企业的进入。不同的产业设置不同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的进入。其次,地方政府对移入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检测企业的废气、废水的排放量,监督企业对工业废水、废气进行处理。同时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对环保型企业给予资助,通过征收成本高于企业治理污染物成本的“污染费”促进企业主动进行污染治理。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的科学引导和支撑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绿色增长代替GDO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杜绝污染产业的转移,引导生态化承接转移合理产业布局。
4.3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
鼓励东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和产业承接园区,积极推进中新生态产业园、中德生态产业园、中欧合作示范园区等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建设。首先,西部地区通过选择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产业链作为承接外商产业转移的重点。如贵州发展大数据及相关产業链,不仅吸引了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腾讯、华为等还吸引了国外知名通讯企业美国高通公司、富士通公司等相继落户贵州,对于贵州通讯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西部地区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吸引更多关联企业入驻。承接地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产业链完整、配套设施完善、创新度高竞争力强的专业化生态工业园区,提升西部承接国际转移的能力。例如重庆通过建设演讲产业转移示范区,培育了电子信息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和消费品制造等产业集群区,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鹤,王 珏.基于“一带一路”构建西部地区外资集聚平台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8,(3):23-30.
[2]郭丽娟,邓玲.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3,(8):72-76.
[3]王翠芳.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8):37-39.
[4]朱立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 ,(5):52-53.
[5]李汝风,梁双陆.区域产业转移与西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J].学术探索,2014,(6).
[6]王艳红,段雪梅.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低碳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17,(5):118-121.
[7]张福进.优化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2-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