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问题设计方式创新化
  首当其冲,我也根据课程教材的内容,仔细研究和设计相关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思考以及讨论的结果来完成问题。如此一来就可以为后续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做下铺垫。在久而久之的锻炼之后,我可以慢慢的把问题设计的这项工作分配给学生自己完成,让他们在对一段课文进行朗读之后,自己进行相关的问题设计。学生们在第一次接到这样的任务,会觉得非常新奇,从而对问题的设计也非常的轻松。他们设计的相关问题大多数都是阐述课文的主旨内容,课文内容的分段等等。在学生设计问题之后,老师要及时的给予评价,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肯定之后,会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来。在这时候,我就会趁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难度,让学生在读完一段课文内容之后,依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段课文的作用来对相关问题进行设计。这种模式刚开始进行的时候,学生觉得这种模式难度非常大,他们抓不住主要的内容。后来经过教师的多次指导和训练之后,学生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设计相关问题。
  利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教材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更好的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问题,以此来参与课堂,让教师的课堂更为高效。除此之外,这种方式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就现今所拥有的成果来看,学生的能力已经有所提高,设计的问题也相当合理且有深度。 所以这种设计问题方式的创新化,可以更深层次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和学习当中来。
  二、展示答案方式的创新化
  在我们一般意义的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会把一些问题的答案给学生直接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对这些答案进行抄写,教师要求其记住这些。在教师的眼中,这样就可以高效又省时的传递了知识。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这样一来无法积极的调动学生进行问题思考,会让学生的学习能力退化。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在出示答案的时候,可以把直接的展示转变为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生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时,最积极首要的任务就是识别课文中所有的生字,在识别生字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许多障碍,这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查询字典从而得出答案,如此一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普遍意义上来讲,教育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获得知识的历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转化观念,将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人公。就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方式和模式来看,我们已经打破了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所设计的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不能仅仅只是对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应该让学生自主探讨,在探讨和实践当中得到知识。 如此一来,还可以让学生得到不断的锻炼,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成熟。
  三、对教学观念进行革新,重视主体作用
  教学观念在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为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产生并形成的一种理论系统,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这一套理论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依旧有很多的教师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在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才是主人公,这些教师依旧使用的是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 他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没有积极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无法更好的让学生进行自己的主动动脑思考,从而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知识当中,还伴随着情感的作用。 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更好的推动人们进行学习活动,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我们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里,要积极重视情感的作用,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并且指引和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当中,课文的内容虽然表露出很真挚的情感,但是由于年代的久遠和现实的差距,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情感,所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这种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就拉近了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所建立的情境,对学生带来了一种较为直观的体验,他们会更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创新形式的作业以及精彩的导入,都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
  新世纪时期的学生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要积极学习,改变观念,及时转换角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来考虑问题,设计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