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城镇化理念下山水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快速有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选好模式是关键。各个地区对发展模式的选择存在差异性。山水特色小城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围绕旅游做文章,依托旅游业兴镇立镇,使旅游业和城镇化相互依托、促进、同步发展,打造与生态环境相依相融的旅游城镇化模式;另一方面,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构建与山水资源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旅游模式;山水特色;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9)06—0107—01
   费孝通提出“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快速有效地推進城镇化进程,选好模式是关键。马庄镇位于临沂费县东南部,距临沂市区25公里,距费县县城17公里,产业以农业种植业和木材加工为主,自然条件良好,风光秀美。
   1 城镇化模式研判
   1.1 旅游资源分析
   马庄镇地处尼山山脉腹地,山丘众多,镇域内有万亩核桃园、涑河源省级湿地公园、费县核桃省级森林公园;有五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有许由洞等历史传说;临沂市最著名的历史文化长河涑河,发源于马庄镇的西南峪村,自西向东流经镇域,穿过镇区,最后汇入沂河。镇区群山环绕,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呈现负阴抱阳的风水佳境,镇区西部有风光秀丽、水面广袤的马庄水库。马庄镇以西是著名的许家崖风景区。马庄镇在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均具备品质高、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
   1.2 城镇化的动力来源
   马庄镇的旅游城镇化发展通过建设旅游交通设施进行改善,如枣庄市高铁站的建立,可带动马庄镇物资与人员的流动。进一步引发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兴趣和意愿,并促成投资行为,形成旅游城镇化的资本力。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市场是针对外部客源,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
   1.3 旅游城镇化路径
   马庄镇目前缺乏市场和资本,其发展可主要依靠“品牌营销”和“资本注入”的旅游城镇化路径,利用优质的旅游资源,通过精品的包装和高端营销,形成市场压力,吸引资本的注入,形成旅游城镇发展的市场力。马庄镇应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引入的外部资本主要用于提升景区管理、科技和服务水平,以及一些大项目的配套投资开发。
   吸引外部投资者,易对当地生态和社会造成冲击。因此,马庄镇适合政府主导型的开发模式或公司独立开发模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有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权,具有社会责任的公司独立开发模式易被接纳。
   1.4 旅游城镇化的路径
   产品开发—媒体宣传—客源压力—可达性改善—客源进入—旅游业要素改善与积聚—旅游产业的基本形成—生产方式的转化—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非农化(生活方式的转化)—促进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提高。
   2 镇区人居环境设计实践
   2.1 镇区特色元素提炼
   基于马庄镇区的区位条件,规划从山水的宏观布局入手,寻找山、水、城景观要素间内在关系,突出山水小城镇的空间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追求。
   马庄镇以山铺底,以水勾廓,山水城相依相融,呈现负阴抱阳、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其生态特征可概括为——“群山相望”、“一水环绕”、“山水融合”。
   “群山相望”——镇区南北被群山环绕,南有居龙山、寿山、小山,北有鸽子山、桃花山、兰山。南北群山遥相呼应,互为借景。镇区拉开两群山的视距,放大了视野,山水城的宏大景观有了充分展示的平台,南北皆为景色。
   “一水环绕”——涑河作为临沂市的历史文化长河,在镇区段呈东西走向,蜿蜒曲折、生动有趣。
   “山水融合”——群山、速河、水库共同构成了马庄镇镇区立体化的生态景观。山体植被茂盛,更有杨二郎劈山救母的传说故事增趣添彩。
   2.2 镇区山水城融合的设计手法
   规划提出“以路勾廊”、“以水出彩”、“以路通脉"、“以山隐居”的设计手法。
   “以路勾廊”——外围群山和水体是马庄镇区的景观基底,在构建城镇景观构架和空间秩序时应注重将这些重要的景观要素引入镇区内部,从而实现城镇与景观环境的有机融合。因此,在构建镇区的路网结构时,环状加棋盘路网是马庄镇区的合理选择。
   环状道路走势与涑河岸线相平行,体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可以增强滨水绿地的可达性与开放性;中心大街同样与涑河走势一致,可以建立内外统一的空间秩序。
   “以水出彩”——使镇区面向自然空间更加通透和开放。以涑河水景为依托组织公共活动,是富有商业价值和城镇活力的精彩区域。环状路两侧用地,统一中带有变化。通过不同的商业定位和空间形式,碰撞出引人入胜的休闲活动体验,为人们提供繁华、亲近自然、有活力的场所空间。
   “以路通脉”——道路的空间指向性强,是视线通廊的载体,能使城镇景观与外围山体、水体在视觉上内外呼应,紧密联系。
   “以山隐居”——由于地质安全和建设难度等原因,山体极少纳入规划建设范围。规划可选择镇区地质条件较好的缓坡地作为居住的建设区域,吸取中国传统山地建筑的精髓,本着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原则,将部分居住隐藏在绿树掩映的山体上,营造出幽静舒适的居住氛围,体现对山体自然景观的充分尊重。
   通过以上几种设计手法,首先从自然与人工大空间的布局关系入手,在山水相融的区域格局上,寻找内在联系,推演城镇轮廓。规划后的镇区处处皆为景色,马庄水库开阔壮观、涑河以北紧凑清晰,远处绵延错落的山体尽显眼前。
   参考文献:
   [J]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城、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5.
   [3]葛丹东,华晨.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城市规划,2010.
   [4]林锦玲.山地资源型城市生态空间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