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市住区发展规划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从解决当前住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在总结相关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降低人口密度、提供就业岗位、营造多样化空间、连续步行体验、小街区密路网和优质公共服务六条切实可行的规划策略,并对城市住区重要空间的建设提出规划指引,以期指导当前住区的规划实践。
关键词 住区发展;规划策略;开敞空间
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乡建设也面临新的特征与诉求。随着中国逐渐走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以人为本”和“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格局, 城市发展逐步从“增量建设”走向“存量管理”,由此,回归人们日常生活空间,从住区尺度重新审视建设,是应对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视角。
1 主要问题
多年来,城市在高速发展建设的同时,对城市住区的精细化建设关注不足。在大量的城市住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道路横平竖直,一眼望见道路尽头,空间单调乏味;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不成系统,空间分离,造成步行系统不连续、体验差;单一的居住功能,高强度开发,缺少就业岗位,造成职住分离、白日空城化;超大尺度封闭街区,造成道路交通拥堵,目标可达性差[1]。
2 规划策略
2.1 降低人口密度
通过调整用地结构、合理控制住宅的开发强度,营造人口密度适宜、空间体验良好的宜居品质住区。一是,通过适当减少居住用地的比例,用于增加道路网密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园绿地的用地比例;二是,适当降低住宅的开发强度,在打造高低错落、富有节奏的城市天际线的同时营造尺度适宜、人口密度适宜的品质住区。
2.2 提供就业岗位
通过复合开发,完善区域内城市发展职能,增加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等空间,形成安居乐业的宜业品质住区。一是,通过区域的复合开发,将城市职能与住区职能分离,避免职能之间的相互干扰;二是,设置住区级公共服务中心,融合文化、体育、医疗等职能;三是,在各个居住邻里设置提供基础性生活服务的“邻里中心”,从而实现多层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2.3 营造多样化空间
结合道路、绿地等空间,营造功能复合、体验多样、无边界延伸的空间体系,形成集聚人气的公共生活体验。一是,通过将道路变直为曲,改变纯方格网格局,同时围绕主要道路设置连续变化的带状公园,设置建筑风格多变、灵活精致的公共建筑,打造连续多样、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二是,沿公园绿地植入多样主题,融合商业休闲、体育运动、文化展览等多种活力功能,打造区域“会客厅”;三是,设置楔形绿地,将城市自然景观引入住区内部,同时结合绿地,设置不同主题的节点公园。
2.4 连续步行体验
围绕环形绿地,营造安全舒适、体验多样、连续完整的慢行体系。一是,结合环形绿地,打造住区漫步环和慢跑环,为居民提供健康的品质生活;二是,强化行人的路权,设置步行专用道,营造多样、连续、健康、宜人的步行体验。
2.5 小街区密路网
通过增加道路网密度,形成窄路密网、尺度宜人、方便畅达的高效人性品质住区。街坊巷道设置富含地域传统文化元素的构筑物,营造具有文化记忆的街道生活。
2.6 优质公共服务
构建“城市级-片区街-邻里级”的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城市级主要是融合金融服务、商贸会展、创业咨询、展览交流、高端酒店、科普中心等城市级的功能;片区级是服务于片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围绕住区中心绿地公园,配置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专项运动场地等设施,主要承担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提供全方位、全时段的综合服务;邻里级公共服务布局于邻里中心,配置24小时便利店、邻里生鲜、街头绿地、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小型健身场所、快递货物集散地等设施,主要承担日常基础性生活服务功能[2]。
3 重要空间建设的规划指引
3.1 开敞空间控制
点-线-面兼顾的网络化组织:开敞空间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论是公共空间或半公共空间,应当相互沟通,连接形成网络状的整体,在关注点和面的具体设计的基础上,要重视线状绿化空间的布局,为慢行交通提供一个覆盖整个区域的连续、连通的空间网络。
视线通廊的组织和保护:开敞空间是住区各个视线通廊和景观轴线相互联系的重要视点,也是突出住区特征的重要手段。开敞空间周边的建筑高度和长度不能阻碍各个景观节点之间的视线联系。
3.2 街道景观控制
主干路应创造整洁有序、现代高雅的道路景观;次干路应创造繁荣舒适、界面连续、尺度宜人的街道景观;支路应通过功能的适度混合,营造具有生活多样性的、舒适温馨的街道空间。生活性街道作为住区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带,是展示住区活力的重要区域,其使用率及重要性高于一般的公园和广场,应明确其功能定位,在红线控制及设施配置时予以重点考虑,体现便捷性及人性化特征。
街道景观空间序列控制:通过对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标志性建筑进行有效的控制,形成空间的转承点和序列高潮,并通过对区域的总体把握,控制街道空间的起、承、转、合,强化空间节奏感。
街道景观空间界面控制:在沿街道建筑群组合中,一方面,通过塔式、板式、弧线建筑的有机结合,对区域开放空间进行界定,形成“点、线、曲、折”丰富多变且连续的空间边界,在统一中求变化,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要求;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速度及界面所在场所的性质,形成韵律界面、连续界面等。
3.3 建筑及环境设计
建筑设计要体现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
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建筑应体现各自特色,并做到统一中有变化,沿主要干路两侧的空间应通过城市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形成协调、整体的景观界面。
注重开放空间的设计,强调建筑与环境并举,二者和谐有序地发展,绿地、广场、街道要有机协调,成为一个有收有放、富有趣味性的公共空间体系[3]。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到存量时代,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住区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住区。
参考文献
[1] 佚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J].城市规划通讯,2018,(12):2-5.
[2] 黃瓴,许剑峰.从观念到行动——重庆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的实践与思考一[C].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博建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5:17.
[3] 卜雪旸.可持续发展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培育型”规划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