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重要性一定不容忽视。而时事政治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反映出当下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弊端,利用好时事政治能够充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所以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将时事政治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方法,并提出几点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供教师参考。
时事政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2-0043-01
时事政治,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在当前的社会范围中,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事件的集合,将时事政治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既能够丰富教材的理论内容,同时还能结合时事政治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参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既充满理论,又有着实践意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想要应用好时事政治,还需要教师协调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评论当下形势,激发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兴趣,这样才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发挥时事政治的效果。
1.将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相协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这一点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以及教材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协调政治教材的内容与时事政治之间的关系,将时事政治作为切入点,将有关的政治理论作为主要的教学依据,进而开展整治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时事政治的学习之中。以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花哨而有趣的PPT样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使用图片、视频以及音频文件为学生详细介绍主要为学生设立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且通过视频为学生讲解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不断演变和改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下一步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未成年人有关的违法犯罪新闻,让学生根据相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为这些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筛选时事政治新闻,同时也注重时事新闻的生活化以及实用性,并且在与政治教材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中及时引入这些时事政治的素材,这样时事政治才能充分结合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
2.组织学生开展时事政治点评环节
很多时事政治事件并不只是涉及到一些单一的理论问题,而初中生的知识面并不广,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不是特别了解,所以面对一些成分较为复杂的时事政治内容时,学生很有可能只对这些问题有一个表面的理解,同时接受到的信息也很片面,难以掌握事实真相以及时事政治事件背后的社会科学规律。所以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针对时事政治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自己也可以亲身参与到讨论之中,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同时也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保持独立思考,将自己掌握的政治理论充分发挥到品论之中。教师应当在讨论过程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权,即使学生的观点略有偏驳,也要先给予肯定,让学生保持发言的信心和欲望,然后针对其发言的错误部分依据正确、科学且合理的理论进行修正,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点评环境。
3.培养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興趣
要想将时事政治完美地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对时事政治保持一个高度的敏感度,利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长期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实时播报环节”,让学生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始之前准备好最近一段时间的时事新闻,然后轮流在讲台上讲出这些时事政治事件,然后结合第二点提到的时事评论环节,让学生针对近期的时事政治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政治新闻,同时又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学生上台演讲的过程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
4.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结合时事政治的内容,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既丰富了学生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面,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以及道德的理解,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佳方式。本文以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地探究,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好时事政治的作用,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出志雄.初中政治教学中时政教学方式的分析与解读[J].文理导航,2017(06):94-94.
[2]黄志坚.探讨时政教育如何渗透在初中政治教育中[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65-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0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