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流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度量:理论与实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流通现代化发展相关理论,通过构建流通产业发展模型,研究了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机制,并采用指数分析法对我国不同区域及省份之间的流通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流通现代化产业发展差异性较大,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我国不同省际之间的发展差异性较大;在我国四大区域发展水平的整体差异中,区域间的差异性占主要地位。
  关键词:流通现代化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度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市场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已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趋于完善。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正逐步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多元化经济体制转型,在此过程中,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进而导致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也开始呈现出这一态势。流通产业发展的差异性是我国不同区域流通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差异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杨涵涛,2017)。因此,深入分析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探索造成不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性的因素,对于促进我国不同区域流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仅有少量与流通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报道,且均是以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研究视角,而以区域差异为研究视角的文献却极为少见,同时对流通产业发展差异性实证度量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俞彤晖等,2014)。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流通产业模型来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泰尔指数(Theil)、基尼系数(Gini)以及对数离差均值法(MD)来进一步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佐证研究,并对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性进行深入剖析,为进一步缩小我国不同区域间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并针对我国流通现代化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及建议。
  我国流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度量的理论基础
  (一)商贸流通有关理论
  由于观察角度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具有差异性,经济学理论对商贸流通理论的定义呈现双层含义。一方面含义是将商贸流通视为制造到交易、流通到消费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从广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商贸理论的一种剖析。另一方面含义是将商贸流通定义为通过商品的生产源头与交易过程来反映出财富的真实性,并通过实际商贸情况对理论进行研究和解决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典商贸流通理论认为,一切商贸流通矛盾均源自于商品的交易(赵锋,2014)。马克思从本质上对商贸流通的含义进行了剖析,马克思认为经济循环系统能够运行是需要商品的生产、消费与流通环节之间相互配合的结果,在经济循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商品在每一个环节中所起到的衔接作用是极其关键的。商品的流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商品流通达到一定规模便形成了贸易,而贸易正是生成资本的前提。因此,马克思对商贸流通的分析可以说明商品的流通不仅仅是单层次的商品交易行为,其本身包含着更复杂的经济关系,流通对商品的生产全过程具有约束作用,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所谓区域经济学,是对固定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合理的分配利用而获取最高收益的一种研究。区域经济的差异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固定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该区域经济能力的不匹配。总而言之,一个固定的区域中不同地点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部分地点经济发达而部分地点经济落后。不同的思考角度对经济资源分配标准的定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势必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何兰芳,2017)。经济的增长是由增长极开始,在一定经济范围内逐渐扩散,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实现经济增长,即持续为产业提供动力进而促进产业群中个体的发展,通过产业群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增长。在为产业群提供持续推动力的过程中,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与其相关联的其它企业的生产力显著增加,这被定义为扩散效应,同时,由推动型产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周围出现经济活动的效应被称为极化效应。这些推动型产业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交易等,推动型产业会带动周围产业的同步发展,这些产业以推动型产业为经济核心,在推动效应的作用下,整个区域经济实现发展。
  廖尔达尔的积累因果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廖尔达尔等人的积累因果理论指出: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每一个经济元素均处于循环积累的动态過程中(张怀文,2016)。一个社会因素的变动会导致另一个社会因素随之变动,而随之变动的社会因素反过来又会激化自发变动的社会因素,最终导致社会经济随着社会因素发生变动,并呈现循环积累的现象。经济市场对缓解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市场的优势会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经济积累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其可以使区域中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区域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导致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另一方面,经济区域中比较发达地区的资本向落后地区流动,促使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回暖。区域中的经济发展是否稳定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的博弈结果。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进一步发挥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又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经济改革的力度,最终消除区域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在此过程中,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国需要制定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方针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流通现代化理论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理论在流通领域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流通现代化理论既继承了传统流通模式的优势又为现代流通注入新的理念。
  流通现代化理论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尽相同,该特征包含多视角评论的理论性特征以及系统本身错综复杂的系统性特征。同时,流通现代化理论还体现在长期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循序性特征和流通营销与服务模式复杂多变的创新性特征。   流通现代化理论揭示了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我国流通现代化是传统流通理论与我国自身流通特色相结合的产物(祝合良等,2017)。其中,我国流通现代化主要表现出二元经济特点,我国现代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代化发展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我国现代化经济存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与现代化商业经济共同发展的现状,现代化流通同样也表现出这种现象,传统流通经过现代化的创新后开始转型发展,传统流通的二元结构逐渐向单元结构转化。同时,在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农业向工业靠拢,工业向通信靠拢的多元交错现象说明我国现代化处于由初级逐渐转向高级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为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保障,在流通现代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相互匹配的发展机制,例如初期需要商品的生产规模与物流规模相匹配,后期需要商品的交易与需求人群相匹配,即生产力需要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保持同步。从我国初期的经济封闭停滞发展到创新型经济市场的高速发展,导致我国经济体制急剧转变,流通现代化的传统模式遭到破坏,造成我国在经济市场中的流通模块的约束力度降低,进而促使我国不同流通体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演变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流通模式。
  (四)其他相关理论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产业经济学是探索如何将固定资产进行最佳配置的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范畴包含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协同、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产业环节的相互沟通与促进等方面。美国经济学家梅森等人通过截面统计法总结出SCP范式(经济市场模式-市场规律-市场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苑连霞等,2015)。虽然SCP范式在当今经济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SCP范式是将商品流通费用排除后所总结出来的,因此该理论逻辑在实际经济市场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弊端。
  商业地理学有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奇泽姆以商业系统与产品的交易为研究基础,针对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展开一系列研究,分析了地理环境因素对商业经济的发展、产品的交易与售后服务的影响(周凌云等,2013)。商业地理学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商品流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商业地理理论主要包含四部分:第一,通过商业地理对商业活动方式进行研究;第二,根据不同商业部门的差异性,对商业部门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第三,针对城镇商业模块的合理性分配进行研究;第四,区域商业地理的总体规律性研究。综上所述,商业地理学的宗旨是将商品资源与商业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优化商品的流通渠道,扩大商业区域的覆盖面积。
  方法设计
  (一)区域差异度量方法概述
  区域差异的度量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分别为相对差异以及绝对差异。
  在绝对差异的度量方式中,极差测量方式是采用数据两端的极值进行相差,该种度量方式比较简单:
  R=ymax-ymin
  与极差法相比,极均差法在部分区域并不适用:
  R=ymax-y     R=y-ymin
  平均差作为平均度量的离差,其可以直观反映出平均数之间的差异,该值越大则表示不同数值之间的差异越大:
  标准差也称之为方差,是描述数据趋势与标准值之间的偏离度:
  对于相对差异而言,其度量手段较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度量手段为变异系数(CV)法,其是数据的方差与平均值的比:
  基尼系数作为一种度量方法,其主要是来分析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当基尼系数(Gini)位于0到1之间时,其反映出收入水平处于绝对公平与不公平之间的不同等级。同时,熵值法是分析信息数量多少的度量方法,通过对信息数量的计算来测量不同个体间的差异程度,随着熵值的增大,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也逐渐升高。当c≠0、1以及c=0和c=1时,熵值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区域中人口的比例状况,c反映的是度量数值变化时灵敏性。
  最后,泰尔指数法作为熵值法的一种,其是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进行度量,进而反映出国家之间收入的差异性。当c=0时,泰尔指数所采用的自变量为国家人口百分比;当c=1时,泰尔指数所采用的自变量为国家经济收入。
  (二)流通产业发展区域差异度量设计
  每种度量方法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点,针对不同的测量个体,选择一种合适的度量方法是真实反映出不同区域差异情况的关键。泰尔指数法与其它度量方法相比,其能够将不同区域的差异进行分解,进而反映出每个组成单元之间的差异性,因此,通常采用Theil、Gini以及MD法對流通产业发展区域的差异性进行度量。
  采用MD、Theil法对流通产业发展区域进行度量。
  式中,yi表示第i个流通现代化发展区域的水平,y表示产业的平均发展水平,n表示流通现代化区域的数量。
  采用Gini法对流通产业发展区域进行度量。道尔顿等人对基尼系数法又进行了优化,至今仍被用于经济学中对流通产业发展区域进行度量。部分经济学家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对基尼系数法进行了创新,进而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流通产业发展区域的差异情况,且明确了不同流通产业发展区域的差异性与基尼系数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其采用的度量方法如下式所示:
  式中,yi表示第i个流通区域的发展水平,y表示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平均发展水平,n表示流通产业区域的数量。
  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实证度量
  (一)省际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分析
  通过Theil法、MD法和Gini法对我国2016年31个省份的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进行度量,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通过三种指数法所计算得出的指标均较大,说明我国不同省份的流通产业发展区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基尼系数为0.4269,其介于0.4-0.5之间,说明省际发展的差异性较大。另外两个指数值也较大,这与基尼系数所反映的结果相一致。   (二)四大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度量与分析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由东至西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本文通过上述三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对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流通产业发展差异性进行度量,其中东北地区包括吉、黑、辽3个省份;东部地区包括京、津、沪、苏、冀、鲁、粤、浙、闽和琼共10个省市;中部区域包括晋、赣、豫、皖、鄂和湘6个省份;西部区域包括川、渝、桂、陕、云、贵、青、藏、甘、宁、新和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可以看出,四大区域差异的MD、Theil、Gini值分别为0.1585、0.1637、0.3024,与我国省际流通产业水平发展差异相比均有所降低,这是因为流通区域数量N的值减小。然而,三个数值的降低幅度较小,说明我国四大区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差异依然较大。
  本文针对四大区域中的每个区域单独进行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差异性的度量,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东北区域、中部区域、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的MD值分别为0.0712、0.0082、0.1630和0.4428,可以分析出,我国西部区域的MD最大,西部区域的MD是东部区域的2.72倍,是东北区域的6.22倍,是中部区域的54倍,说明我国西部区域的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最大。这是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为东部区域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持续提供推动力。而西部区域由于地处劣势,经济发展受到地理因素及环境资源的约束,导致其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缓慢。同时,中部和东北区域处于西部和东部之间,两个区域的流通现代化发展节奏适中,其经济增长速度平缓,两个区域的内部的流通现代化产业发展有条不紊。
  本文利用Theil和MD法对我国四大区域中每个区域的不同节点进行流通现代化差异度量。结果显示,所采用的两种指数法对每个区域不同节点的流通现代化差异度量结果相似,因此,本文仅列出通过MD法对不同区域节点差异性的度量结果。
  通过表4可以得出,针对我国东北区域、东部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的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而言,2016年我国四大区域间的差异值为0.0915,占整体差异的57.4%,可见我国区域间的差异超过整体差异的50%,这说明我国区域间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我国整体差异中占据主要地位。
  (三)小结
  本文通过MD、Theil和Gini法对我国不同区域流通现代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我国省际之间的流通产业发展差异性比较显著,同时,我国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且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形势。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在我国四大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中占据主要地位,不同区域内部元素之间的差异性不可忽视。
  结论与建议
  流通产业在我国不同省份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显著;流通产业差异性存在于我国四大区域中,且流通现代化产业差异性由东向西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态势;我国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在四大区域的整体差异性中占据主要地位,且每个区域内部均有差异性的存在。
  我国需要根据不同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我国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通过流通产业发达地区带动流通产业落后地区,进而缩小我国不同区域间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扩大人才引入规模,加强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高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涵涛.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
  2.俞彤晖,郭守亭.中国流通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5)
  3.赵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基于1997-2012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3)
  4.何兰芳.区域发展差异视角下商贸流通业发展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5.张怀文.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5)
  6.祝合良,叶萌.标准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7(5)
  7.苑连霞,郭玮.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区际差异性及流通現代化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8.周凌云,顾为东,张萍.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流通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6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