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音乐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本文从“生活化”的角度,浅述了“聆听自然之音”“开发动感地带”“编创趣味童谣”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 音乐课程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音乐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因此,新课程改革全力构建生活化的课程结构,要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的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熟悉的生活经验、直观的教学手段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因此,我把生活实际与音乐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感悟生活。在低年级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聆听自然之音,感受乐音之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在生活中存在之深、存在之微妙,就如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美妙的音乐,正是从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声音中创造出来。记得德谟克利特曾讲:“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因此,人们认为音乐起源于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把摹仿产生的声音加以美化,就形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探索这些音响,能让低年级的孩子更形象地感知乐音,初步认识音乐。记得我在上第一节音乐课时,先播放用锯子演奏的音乐、用树叶演奏的音乐、用碗演奏的音乐等的录像,再让他们倾听大自然中雨打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学生们瞪着好奇的眼睛,认真地倾听。他们的神态仿佛在说:“大自然的音乐真是奇异、美妙呀!在这一听一看中,使他们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能够回响起来,更好地服务于音乐课堂的教学。如一年级上册的《在农场里》、一年级下册《唐老伯有个小农场》这两课就与大自然的朋友——动物的声音联系起来。上课时,我先提出:大家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叫?这样一来,本来喜欢小动物的孩子们活跃起来了。“哞哞”、“嘎嘎”、“呱呱”等生动形象,极富童趣的声音在教室里回响起来。学了这首歌,学生唱得更是流畅上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了对大自然中原始音乐的感知,我再让他们动手实践,自己来创造“美”的声音。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声音,并把这些声音加以美化,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很聪明,他选择一张纸用好几种办法让它发声,揉、撕、拦、撮等;有的同学找出笔,尺子来敲打桌子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有的同学用嘴吹纸发出声音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如果老师再推波助澜,演绎声音节奏比较强烈的歌曲作为拓展延伸,如《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学生便能入情入境地拍手、跺脚、敲桌子,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也使他们感受到乐音之美,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喜欢上音乐。
  大自然中的声音是丰富多采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很好地把它们利用起来,把“自然之音”渗透到课堂中,教学生学会聆听,聆听大自然的音响,聆听我们身边的音响,聆听自己创造的声音,使孩子们感受到声音世界之奇妙,乐音之美妙。
  2开发动感地带,享受过程之趣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学生的参与度会更广,投入度会更深。
  2.1借信息技术让动画融进课堂
  黑格乐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采、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高度抽象的,有时用语言难以描绘清楚,或者觉得用语言怕表达得还不够完美,精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微视频”“微动画”搬入课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直观形象,更具生活化,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视频”能产生活跃的画面,使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活化、更具有吸引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欣赏课《司马光砸缸》,在上课之前,我先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学生观看的兴致很高,很快就了解了故事内容,对歌曲学习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大家都争着说,抢着回答。在“看画听歌”环节,一年级的孩子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配合歌曲音响,能很好地选择敲击乐器,并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敲击,教学效果甚佳。
  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聲像一体、资源丰富,我们要合理利用,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知道音乐不只是一首歌,音乐充满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2.2搭表现平台让音乐剧充实课堂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反馈出来,我尝试把小小音乐剧搬进课堂。以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起孩子们参与的强烈兴趣,能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就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至多7—8分钟,单一持久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疲劳,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表演,可改变他们单一的学习姿势,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上面提到的《司马光砸缸》欣赏课的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余兴未尽,于是我趁机布置一个实践性任务:你们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呀?学生呼声可高了,于是,先选定角色,再让他们回家练习。第二节课,孩子们的表真的惟妙惟肖,在《司马光砸缸》的歌声中,孩子们把“惊慌”“砸缸”等情节表演得惟妙惟肖。你不得不承认音乐剧在课堂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在这一意境中快乐地学习,同时又懂得遇事要冷静不要慌张的道理。在这一举一动中,对音乐的理解更深刻了,课堂也变得快乐起来了。小小音乐剧使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充满乐趣,使生活中的小故事在课堂上重现,也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音乐课,就必须让学生齐参与,运用多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观察、联系生活中人或事,把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或故事带进课堂中,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使他们更好地融进教学活动中,在这唱一唱、看一看、跳一跳、演一演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
  3编创趣味童谣,感受乐韵之妙
  童谣,即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从内容到形式上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孩子呱呱坠地,妈妈便哼着童谣伴着孩子们入睡,长大了自己又哼着童谣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可以说这一形式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顺口也能唱上一小段,而且大家唱的童谣大多带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我们潮汕地区,就有很多有趣的童谣,反映了潮汕地区的乡土文化,因此,我把潮汕童谣这一乡土教材带进了音乐课堂。课堂上,你唱他唱我也来唱,再加上老师带来小鼓、木鱼等一些打击乐器,学生按潮汕童谣的韵律配上节奏。这一活动形式更呈现出课堂的活力,也创设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拍手谣》一课,因为童谣的朗朗上口,学生热情高涨,我顺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会唱的童谣和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事物或事情,自己按来编改一则潮汕童谣,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眼里一片迷惘,都被“编改”一词吓住了。我不急于让学生说,先出示自己改编的一首潮汕童谣:“天顶一粒星,阿奴落书斋,读书读贤贤,长大为国家。”话音刚落,教室里传出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也有的同学在交头接耳。我知道,学生们的思维活动起来了,举起的小手也越来越多。一首首改编的童谣从孩子们的口中蹦出来了:“挨阿挨,挨米来饲鸡,饲鸡好生卵,生卵好致富。”“月光光,读书郎,背书包,上学堂。”“月娘光光好驶车,朋友结伴上北京,北京车多人也多,高楼大厦随处看。”有的同学把“高楼大厦随处看”改成“条条大道任我行”……课堂里童谣声、伴奏声和着快乐的笑声,仿佛让我看到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在音乐的殿堂中自由翱翔,使学生对“海滨邹鲁”的音乐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感受了潮汕童谣的独特韵律,培养学生爱收集,勤思考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充实了教学内容,使学生课外知识得到联系、发展,教会了他们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歌唱生活。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生活化课堂教学需要有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而音乐课堂生活化的设计是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音乐课堂的教學理念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只有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赋予音乐的灵魂,把音乐演绎得更精彩,让音乐课堂更灵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