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监测在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肌松监测在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例行全麻择期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监测指导拔管,对照组采用经验指导拔管,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行肌松监测,在手术结束后TOF比值为0.9,同时具有临床拔管征象时拔出导管,对照组患者根据临床经验拔出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不同时间血压及心率变化,出现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剂残余效应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高血压、低氧血症、心跳过急及肌松残余人数均高于观察组患者
(P<0.05)。结论 肌松监测在静吸复合麻醉患者的拔管时间长于经验拔管组,降低低氧血症及肌松残余人数,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肌松监测;静吸复合麻醉;麻醉恢复期;低氧血症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2-184-03
肌肉松弛剂是一种为了松弛下颚肌和声带以便气管插管的松弛剂。手术中特别是腹部手术需要松弛腹肌和膈肌来帮助手术的进行。所以肌肉松弛剂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1-2]。临床上通常依赖于临床征象或经验来指导患者在麻醉恢复期的气管拔管。但是由于拔管时机的不确切很容易导致大量的肌松残余[3-5]。而对于患者来说,大量的肌松残余会导致术后呼吸相关的并发症[6-7]。本研究通过肌松监测的方法,观察对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例行全麻择期手术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23例,年龄(46.7±8.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级31例,II级10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21例,年龄(47.5±10.0)岁,ASA分级I级29例,II级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分布及ASA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8],I~II级;术前进行的常规检查均正常;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患者;严重跟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所涉及的药物过敏者;具有免疫抑制、脓毒血症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8h禁食禁水,进入手术室后检测心电图(EG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无创血压(NIBP)。建立上肢静脉通道,输注钠钾钙镁葡萄糖注射液10mL/(kg·h)。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盐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030197)2~3μg/kg,5min后使用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20511)0.3~0.5mg/kg,血浆浓度控制在3~4ng/mL,为顺苯磺酸阿曲库铵(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90202)作为术中肌松药,待患者麻醉后插入气管导管进行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在35~45mmHg。术中麻醉维持:泵注入瑞芬太尼0.3μg/(kg*min),丙泊酚4mg/(kg·h),吸入1%~2%的七氟醚,BIS值维持在45~55。开始缝切口时停止吸入七氟醚,手术结束后停止瑞芬太尼及丙泊酚泵注。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拔管前,拔管时及拔管后30min血压与心率变化、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血压增幅>正常值×20%为高血压;低氧血症为SpO2≤90%;心率>120次/min心跳过急,50次/min为心跳过慢;肌松残余为TOF<0.9[9]。1.5统计学方法
根据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时间至拔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剂残余效应室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患者不同时间血压及心率比较
观察组术前、拔管时及拔管后30min血压及心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拔管时血压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拔管时及拔管后30min心率亦有一定程度提高。見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出现高血压、低氧血症、心跳过急及肌松残余例数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对于传统拔管模式来说,应用肌松监测仪检测拔管模式优势更多,有研究发现[10-11],精密仪器检测能够准确显示体内肌松药物残余量,科学指导患者拔管时间点,降低拔管后肌松残余状况,避免由于过早拔管而引发的低氧血症[12-13]。Murphy等[14]的研究发现存在肌松残余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不良呼吸事件。肌松监测有助于发现肌松残余,预防由于肌松残余而导致的不良呼吸事件。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肌松监测仪并不会延长手术时间,但手术结束时间至拔管时间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麻醉剂残余效应室浓度对照组高于观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因为过早拔管出现麻醉剂残余情况,但肌松监测组麻醉剂残余较轻;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拔管时及拔管后30min的血压及心率均无差异,表明肌松监测并不影响患者手术的血压及心率变化,但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在拔管时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传统经验拔管会影响刺激患者的血压;对照组患者出现高血压,低氧血症,心跳过急及肌松残余的人数均高于观察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肌松监测能够降低手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患者会持续性泵注丙泊酚,肌松监测>0.9时停止给药,在镇静条件下拔出导管,这样能够避免心血管刺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15]。 综上所述,在静吸复合麻醉恢复期患者的拔管时间上,传统经验拔管时间比TOF监测指导早,出现肌松残余,低氧血症,血压升高及心率加快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肌松监测能够明显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明飞,刘丽,石浩文,等.全麻患者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3):2928-2929.
[2]惠志成,谢冬辉.肌松监测仪在胃癌切除患者麻醉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4):14-15.
[3]HouY,WangQ,FuhaiJI.Clinicalstudyonmuscle–relaxationeffectsofdomesticrocuronium[J].ShanghaiMedJ,2013,36(4):316-319.
[4]赵伟新.60例全麻患者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的效果分析[A].中华高血压杂志社.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福建漳州会论文综合刊[C].中华高血压杂志社:中华高血压杂志社,2014:1.
[5]MCCAULC,TOBINE,BOYLANJ,etal.Atracuriumisassociatedwithpostoperativeresidualcurarization[J].BrJAnaesth,2002,89(5):766-769.
[6]Balsalobre-Ferna?ndezC,Tejero-Gonza?lezCM,delCampo-VecinoJ.Hormonalandneuromuscularresponsestohigh-levelmiddle-andlong-distancecompetition[J].IntJSportsPhysiolPerform,2014,9(5):839-844.
[7]赖尚导,曾金祥,曾振平,等.依托咪酯全麻患者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和传统气管拔管效果差异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36(12):110-113.
[8]CopelandGP,JonesD,WaltersM.POSSUM:ascoringsystemforsurgicalaudit[J].BrJSurg,1991,78(3):355-360.
[9]王文凯,郭文斌,陈慧琦.右美托咪定对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患者全身麻醉恢复期气管拔管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37(7):59-63.
[10]吕蘭,陶刚,魏官峰.肌松监测下老年患者术后拔管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J].西南军医,2017,19(4):321-323.
[11]Brunelli DT,Rodrigues A,Lopes WA.Monitoring of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in adolescent basketball athletes during and after a sports season[J].J Sports Sci,2014,32(11):1050-1059.
[12]尹橙,薛纪秀.患者在清醒或镇静状态下校准定标对术后肌松监测指标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5):651-654.
[13]BrleaS,BreenP.Changesintheelectricalpropertiesoftheelectrode-skin-underlyingtissuecompositeduringaweek-longprogrammeofneuromuscularelectricalstimulation[J].PhysiologicalMeasurement,2014,35(2):231-252.
[14]MurphyGS,SzokolJW,MarymontJH,etal.Residualneuromuscularblockadeandcriticalrespiratoryevents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J].AnesthAnalg,2008,107
(1):130-137.
[15]卢纯玲,蔚会清.老年患者在肌松监测下进行气管拔管对血流动力学及肌松残余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19(4):351-3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