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龄模式下小班幼儿游戏规则的理解和执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宁波赤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陈佳丽

  摘 要: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效仿不同发展水平同伴的机会。幼儿先通过模仿学习成人和其他幼儿的言行,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从而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文对混龄模式下小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混龄;规则;理解;执行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把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内进行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贴近幼儿生活的现实社会,有利于幼儿社会化的发展[1],由此也引起了幼儿教育者的广泛关注。阿特伍德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学习理论中认为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一个突出决定的因素的观点。他们都肯定了榜样是影响幼儿自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混龄班级中,已经形成一定行为规范的中班幼儿就是小班幼儿的榜样,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小班幼儿。所以在游戏中小班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往往少不了中班幼儿的影响,而长期的影响就会让小班幼儿建立自己的规则意识。
  一、音乐游戏中的研究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孩子智慧的源泉。而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游戏成了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在音乐游戏中,中班幼儿在哪些方面能促进小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执行是我所研究的内容。
  (一)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语言活动。
  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它对于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十分有益。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而中班幼儿的专注时间要比小班幼儿长,大多数幼儿已经处于理解性倾听的阶段。他们在倾听游戏中,能自覺地、有意识地去专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而小班大多数幼儿都是一种“凑热闹”的状态。
  在音乐游戏《开始和停止》分组活动中,中班幼儿能认真地去听音乐在什么时候停止,什么时候开始。小班幼儿则是无意识地跟着走,只有个别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能认真倾听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游戏《开始和停止》集体活动中,中班幼儿通过认真倾听尝试创编了相应的动作,小班幼儿刚开始在模仿中班幼儿的动作,渐渐地他们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倾听音乐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停止,等到跟着中班幼儿游戏了两遍后,小班幼儿可以自己遵守游戏中认真倾听的规则,并进行表演动作的创编。
  (二)感染幼儿大胆愉快地参与游戏
  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对于环境和身边的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大多数幼儿胆子都普遍比较小,在参与游戏时主动性比较弱,有的时候参与也是被动地进行随从游戏,兴趣不是很高。在混龄班中,中班幼儿能力比较强,我们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开展“大带小”的活动,中班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带着小班幼儿一起参与。例如:游戏《小兔找洞》,刚开始小班幼儿大胆参与地幼儿仅仅那么几个,于是我找来中班小朋友一起进行游戏,小班幼儿被老生愉快的情绪所感染,渐渐地开始加入了游戏中。等到熟练之后,我利用丝带给他们进行分组,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游戏,小班幼儿的积极性明显有了提高。
  幼儿心理发展由被动到主动的特点决定了是由同伴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结果。在游戏中他们逐渐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最初完全无意的本能反射到心理活动的自觉提高,经过比较漫长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主要是通过实际生活的熏陶和生活经验的无意体验与积累而促进对规则的理解。
  (三)带领幼儿正确遵守音乐游戏规则
  研究表明:3岁的幼儿其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尚未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因此,表现为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较差。尤其是在游戏的时候,往往喧闹的时间远远大于安静倾听、按规则游戏的时间,整个游戏过程中,除了起初能听老师简单的介绍游戏的玩法外,基本上都要靠老师高分贝的声音来维持,而那些能力弱一点的幼儿在反复几次游戏过后还是不太清楚正确的玩法。这样会游戏的幼儿无规则可言,不会游戏的幼儿在这样的混乱中总也不清楚游戏玩法,因此,孩子们体验不到音乐游戏带来的趣味,老师更是累的筋疲力尽。为了让小班幼儿能稳定自己的情绪,我选择在游戏前做一些律动来,可是发现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我决定继续利用混龄教育的优势,带着中班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在角色游戏《大青虫与小豌豆》中,由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尚无法真正去扮演角色,所以我请中班小朋友来表演大青虫。先让中班幼儿来根据自己的经验模仿大青虫,然后一起进行讨论,大青虫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从而提高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去扮演大青虫,而不是无规则地进行乱表演。等到在中班的带领下熟悉了游戏规则后,我们就让小班幼儿自己进行了表演。他们很快地理解了角色表演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并按规则稳定自己的情绪去执行规则。
  二、区域游戏中的研究
  (一)帮助教师管理小班幼儿遵守区域规则
  每天的区域游戏是所有孩子最喜欢的,无论是个人游戏还是小组游戏,放进区卡的地方真所谓是门庭若市。特别是本学期我们的区域《爱心医院》的完善,让幼儿们兴趣感很强,谁都想去参与。活动中我发现每次总会有小孩子乘着不注意不带进区卡就大摇大摆地进来参与游戏,甚至有的小朋友为了拿到进区卡“大打出手”。于是我就就决定每次自己来分配人员,可是过了几天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有抱怨,说老师分配的角色不是自己想选择的游戏角色。为了不打击幼儿的游戏兴趣,所以我决定在每个区域设了三个中班小朋作为管理员。利用中班小朋友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能力,在小班幼儿出现不遵守规则游戏的情况时,及时地进行制止。这天游戏中就出现了小朋友来抢最后一个医生角色进区卡的现象,当天《爱心医院》的管理员是中班幼儿陈美羲,她看到后及时进行了制止,请这些小朋友都停止参与游戏一次。小班幼儿在看到有人管理的时候,都渐渐开始被动地去遵守进区规则,等到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观察到有几个小班小朋友已经开始主动地去遵守进区规则了,并能去管理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混龄班中,小班幼儿从最初的被照顾被管理渐渐发展成照顾他人、管理他人。在角色的转换中,他们能更好地体验别人的感受,更好的理解别人,理解规则,控制自己。
  (二)帮助教师解决区域游戏中的矛盾
  人们在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生活着、活动着、交往着,逐渐掌握一定的风俗习惯,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由自然人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的、文化的、理性的人。而冲动性是小班幼儿行为的主要特点,他们的行为通常缺乏思考,加上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幼儿之间的矛盾也很多,教师经常需要在游戏中来当一名公正的“法官”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交往经验,知道怎么去解决简单的矛盾,甚至会自己以身作则来化解小班幼儿的矛盾。例如:有一天幼儿在《爱心医院》进行游戏,当大家选好角色准备进行游戏的时候,有个小班女孩子就开始哭。我过去询问原因,她说:“她不愿意当病人,她想当医生。”我开始为她解释:“你可以下次游戏再来选择医生的角色,今天先体验一下病人。可她根本不理我说的话不停的在哭,这个时候中班的歆月跑过来说:“老师我想当病人,我跟小妹妹换吧!”就是这简单地一句谦让之语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我及时表扬了傅歆月还给她奖励了贴画。很多小班小朋友看到后,都争着开始谦让。
  中班幼儿的行为直接给小班幼儿一个正面示范,在遵守游戏中交往规则的时候小班幼儿就有了自己的经验,他们会将这次的事情进行内化,并在今后的活动中继续去按这种方法解决矛盾。
  三、户外游戏中的研究
  (一)学习正确的运动姿势
  传统的户外游戏中对于动作更多是教师的教授,幼儿在游戏中练习和调整;而混龄游戏中更多的是幼儿的自主学习,即对同伴动作的尝试学习,观察和调整动作,我们发现幼儿的某些运动技能得以提高。[3]如跑、跳、爬、走、走平衡木,踢沙包等,对这些运动技能动作的要领更能准确掌握。例如在走平衡木时,规则要求上体正直不晃动,头正颈直,眼往下看,两臂自然晃动(或侧平举以维持平衡),步幅要稍小,动作自然放松。小班幼儿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没有遵守正确姿势的意识,只是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单纯地在平衡木上挪动,所以我们让中班幼儿在前面带着小班幼儿走,小班幼儿从最开始的观察中班幼儿走平衡木的动作到模仿去走平衡木,他们从中去慢慢体会这些动作要领,直到自己会主动地去按这些姿势走平衡木,都是一个中班幼儿的示范作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小班幼儿学习正确的运动姿势。
  (二)提醒小班幼儿游戏时不做危险的事情
  中班幼儿作为小班幼儿刚入院时的情感寄托,在他们心中有一定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威信”,在他们做危险的事情时,中班幼儿可以做出相对应的简单判断,并监督、提醒或甚至者阻止他們,促进小班幼儿去执行游戏规则。例如这天在大型玩具玩滑梯的时候,小班幼儿王鹏云倒着玩滑梯,我听到中班的田嘉淇在大声地指责王鹏云:“王鹏云不能倒着玩滑梯,老师说过了这样很危险的,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你看如果不小心摔下来受伤了就得去医院了。”这时的田嘉淇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耐心地给王鹏云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倒着玩滑梯,要求王鹏云去遵守玩滑梯的规则。王鹏云听完后,也觉得田嘉淇说的有道理,就跟田嘉淇保证:“我以后会好好玩的,再也不这样滑了。”
  小班幼儿在与中班幼儿共同游戏中,他们通过概括他人的观点,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将各种规则要求转化成个人的价值观,纳入自我概念中,通过游戏交往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这样小班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通过日常游戏中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混龄教育通过榜样示范、“大带小”等多种方式,将中班幼儿已有的规则意识和执行情况呈现给小班幼儿去模仿学习,内化这些规则,从而促进小班幼儿对于游戏规则的理解,提高小班幼儿的规则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陆春燕.幼儿园混龄教育初探[J]幼教园地.2006,4
  [2] 浅谈混龄教育和幼儿社会性发展[R]金昌市人民政府研究室2013:3-11
  [3] 胡荡.混龄户外体育游戏中的差异研究[J]教育.2016.(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