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东北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在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依然受着种种制约。本文以城镇下岗职工为调查对象,基于现阶段东北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形式与政策,从而进行再就业问题解决的实证分析。探索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实施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健全服务沟通体系,减轻再就业压力。充分发挥街道及社区的作用,推动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再就业,实施过程,沟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9)04-0000-00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东北地区是中国老工业基地的代表性地区,曾经引以为傲的重工型国有企业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已经显示出弊端。再就业工程在二十多年以前就已在东北地区拉开序幕。在历史遗留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使得原有的为数不多的带有污染性的企业及不符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企业又面临着转型的挑战。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确实经历了飞速的增长,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经济大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与此同时,产业升级换代的大背景下的需求倒逼及信息技术革命也产生了“新业态”这一产业组织形态。在这种新形势下,以旧经济为主的东北地区在经济方面略显疲态,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以辽宁省B市H县为例,铜锌矿产业、熊类养殖场经历了体制转变、大规模裁员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需求非常明显,解决再就业问题问题刻不容缓。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的再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观察现阶段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分析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及问题并深入探索其原因,探索解决的方式。面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政府积极的提出了再就业相关优惠政策及活动,例如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等。但这些优惠政策是否真正为下岗人员提供了真正的帮助值得我们思考。政府的传达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存在着的问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连续性能否令老百姓真正满意。具体应该怎样落实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连续精准的方案,帮助城镇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推动发展。
  3、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采用整合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首先使用问卷调查法对B市H县的两百名下岗职工进行调查,获取基本信息。针对另一些具体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进行深度访谈。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分析政策实施现状及所呈现的问题,找出现阶段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所面临的困境,研究政策实施中的互动关系从而为健全沟通体系做出贡献。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及政策过程探析
  1、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现状
  首先,下岗人员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代替了原有的夕阳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的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像计算机、通讯等新科技部门显然更愿意使用有技术、有理念、有活力的青年劳动群体,城镇下岗职工举步维艰。
  其次,下岗人员再就业信息渠道闭塞。在调查过程中73.4%和60.64%的人表示自己的再就业渠道是自己收集招聘信息或通过熟人介绍。由此可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渠道是相对单一的,缺乏正规渠道来获取信息。与此同时,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下岗人员辨别真伪的能力有限,所以受骗的风险也随之增强。下岗人员并未了解正规招聘信息的渠道,或者说他们并未拥有真正属于下岗工人的招聘信息渠道。
  再次,再就业相关培训的连续性和实用性不强。据反馈显示,下岗职工在上过几节课之后,少有实际上岗的结果。久而久之,人们便不再愿意参加相关培训而是选择自己收集相关信息。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更影响着对政府的政策过程满意度和公信力。
  最后,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也是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现阶段,制度化、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完成,并不能精准的服务于每一位下岗职工。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例,再就业过程中及再就业之后的养老保险所缴比例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除工资的高低外,社会保险也严重影响着人们再就业的直接选择。即使找到了工作或转为了个体经营,但没有了原单位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會保障,失业人员仍会缺乏安全感。除此之外,下岗工人的就业观念问题、再就业整体社会环境问题、职业期望与实际能力的不匹配问题、对女性的歧视问题等都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并积极解决的。
  2、再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在再就业相关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与下岗职工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关系。从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下岗职工们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度与接受度都是有限的。下岗职工在政策了解上也并不是十分的积极主动的,大多数是通过电视或他人谈话的被动接收。信息完整的接收是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基础,所以在政策输出的过程中,如何让民众更好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街道和社区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社区和街道应该及时并完整的传达给大家,并做好群众意见的回收上报工作。互动是否成功不仅影响着政策的效能,更能影响着政策的后续进行。
  3、促进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相关建议
  首先,实行积极的社会政策,稳定就业环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在扶持新兴科技型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夕阳产业。东北地区产业转型难度大,现阶段仍然以传统工业类型生产为主,所以相比较其他地区再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政府应考虑实际情况,对各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扩大就业空间。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扶持帮助,保证职位需求,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其次,相关部门提供具有连续性、实用性的再就业培训。在再就业培训中,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及培训过程的连续性。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分类管理,将具有相同或相近需求的失业者统一进行培训。培训过程要标准化、规范化,尽量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可以先确定好具体工作岗位和所需人数,培训中采用择优录取的原则,激发人们再就业热情的同时也保障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再次,招聘信息发布渠道多元化、规范化。招聘信息是下岗人员获取再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规范招聘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应加强信息咨询工作,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分析、开发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同时做好下岗人员的信息登记管理,根据单位具体岗位和职业需求进行合理化匹配。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将各类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规范化的信息发布平台,如开发适合下岗人员专门的求职APP、微信公众号等。街道或社区定期开展下岗人员再就业小型招聘会,进行相关资源整合,最大化满足人们的需求。
  最后,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增强群众参与度。良好的沟通互动体系是政策有序推进的总要条件。实际政策过程中,居民普遍反应自己的参与度不高,并未完全了解政策具体内容。在政策过程后,街道及社区应该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帮助下岗职工正确了解政策的相关内容及要求,充分解读。其次,应该加强街道或社区与广大居民的联系,做到需求及时反映及时上报。对政策效果进行回访及跟踪调查,更好地听取大家的意见。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城镇下岗职工的年龄结构、知识技能欠缺等问题比较严重,再就业过程中经历了多方面的挑战。下岗职工的文化水平及知识技能不能满足现阶段各单位的招聘需求,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的就业环境,对再就业表现出了悲观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所在地区再就业工作形势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第二,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完善各项制度促进再就业。从下岗职工的需求上看,大多数人表示仍然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继续出台相关社会政策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解决城镇的失业问题不仅仅应该着眼于制度和市场的建立,还应该完善各项制度,必要时可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再就业。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街道及社区的基层服务作用,更加精准地服务于下岗职工。
  第三,应注重政策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健全沟通体系。解决再就业需要政府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推动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政策的传递过程不应该仅仅是由政府单方面提出,人民群众被动接收的自上而下的单方面行为,更应该是上下交流互为补充的互动关系。应该健全沟通体系,让交流更加通畅、简便,让社会政策成为人们真正所需要的、满意的。
  综上所述,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问题,只能尽全力减轻下岗职工的压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问题的控制过程中,需要政府与企业及下岗人员的多方面共同努力。相信在积极的政策环境下,通过政府与下岗工人良好互动,一定能大大减轻再就业压力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本文仍有非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所接觸的环境及人群很有限,问卷的数量较少,说服力不足。在宏观政策方面了解不足,仅能从下岗人员的角度分析现有问题,未能从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角度分析。希望在今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能够弥补知识上的空白,从更全面的角度为社会政策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袁志刚.论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4)
  [2] 王鸥.辽宁失业现状、成因及对策[J].日本研究,2002(3)
  [3] 巫俏冰.社会政策研究的过程视——以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2(1)
  [4] 张丽宾.关于我国就业和失业概念的研究[J].中国劳动,2002(4)
  [5] 杨志超.北欧老年就业政策对我国延迟退休制度的启示[J].学术界,2013(7)
  作者简介:
  王家星(1996-),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农村社会工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0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