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增强中职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及转型时期,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传统的德育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教育需求,只有革新德育课堂,加强实践德育和隐性德育才能使德育更科学、更系统。从问题出发,探索增强德育实效性的背景、原因及方法。
  [关    键   词]  德育;职业素养;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200-02
   中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智能制造将深刻影响我国
  的经济结构,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将给经济转型带来重大
  影响,同时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崭新的命题,要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优秀的“工作需要的人”是职业教育要完成的使命。
   职业素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一系列内容。因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必须在职业岗位中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职业素养是中职生必须做好的基本功,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飞跃,也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育人模式,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中职校企合作及德育现状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技能突出,更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大多与当地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育人,让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无缝对接。与此相适应,中职德育课程也进行了革新,内容涵盖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同时心理健康、创业基础作为学校的选修课,新的德育课程体系把职业道德、创业创新、心理健康作为德育课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德育课承担了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任,其目标是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几年来,笔者通过与多家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仍有很大差距,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面窄、综合职业素养不高,主要表现为毕业生流动性大、不愿吃苦、职业生涯规划不合实际。多家公司的调查问卷显示,脚踏实地、团队合作、诚实守信排在人才招聘最看重素质的前三位,而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则排到了后面,这说明现代企业把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作为企业用人的先决条件。所以,如何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中职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一)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从德育课的种类和内容上看,中职德育课堂能基本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标准要求,但在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中职生面临的环境也更复杂、更多变,现代的网络时代使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巨大,因此学生观念多变,对自我发展有更高定位和要求,所以仅靠课堂的观念输入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二)校企合作“重技能輕素养”
   校企合作育人是现代中职学校的主要育人模式,但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以技能传授为主,职业学校也更注重技能大赛及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中职学校学制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而对“育人”则放在次要地位,德育课也只是按照大纲要求开设,至于实效性如何则没有更多的关注,这就偏离了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需求。
   (三)教学方式单一,教育不够系统全面
   目前,中职学校教学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基本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试卷考试作为评价方式,又由于德育不是会考、高考科目,学生兴趣不高,也不够重视。学校里其他涉及德育的方式又比较分散,往往是接到任务才安排一些讲座,如青春期知识、消防安全、艾滋病预防等,与德育课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割裂开来,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影响,所以成效不大。
   (四)学生认识缺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中职生都是中考失利进入职业学校的,普遍成绩不好,进入职业学校以后也不能迅速调整好状态,对未来没有信心,也缺少吃苦的精神,而且他们都是“90后”“0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物质环境较好,又由于现代工作的快节奏,很多家庭对孩子物质给予多,情感交流少;社会留守儿童多,严格管带少;学生心理问题多,社会实践少。社会上出现很多“啃老”族,他们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再加上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校里对德育课不重视,毕业后对职业道德和素养意义认识不深,因此,毕业后换工作频繁,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引起企业的不满。
   三、增强中职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引企入校,引“师傅”进课堂
   中职学校往往为了响应号召,进行校企合作,事实上校企合作的工作浮于表面,有些只是搞几场活动,留几张照片和报道,并没有真正达到“合作育人”的目标导向。
   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深度产教融合,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及评价,从而把培养学生与培养员工合为一体。比较好的方式是引企入校,引师傅进课堂,让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场景融为一体,受到真正企业氛围的熏陶,而师傅走进课堂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术,而是以优秀“企业人”的形象分享企业文化、行业前景、自身成长经历等,让学生接触企业一线的“职业素养教育”才能使他们看到自身的差距,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德育课堂与“实践德育”“隐性德育”有效统一
   学校的德育课是德育的主阵地,系统地教授学生有关职业、法律、社会、哲学等知识,但这些知识仅仅在课堂上学习,很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才是习惯养成的关键,而实践德育和隐性德育是课堂的有效补充。
   实践德育可以很多活动形式来组织,结合学校的节日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是设计形式多样、积极上进、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如主题教育以班会课、黑板报、社团、竞赛等方式开展,内容可以是文明礼仪、职业问题问答、法制知识、创业创新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学校,陶冶情操,让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养成优良的习惯。
   而隐性德育则要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校园的“职业文化”要非常丰富,可以设计优秀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文化墙,让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次,学校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也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以身作则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后,专业学习中也渗透德育,如去企业参观,带队教师要借机加强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员工素质、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实训课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和企业管理理念的教育,加强企业环境的熏陶,见习和实习过程中,跟班管理教师要以准员工的身份要求学生,并要求学生写见习心得,总结回顾,巩固职业认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改革德育课单一的教学和评价形式
   德育课教学形式单调是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因为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德育课也要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素养,在课堂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把时事政治、身边案例融入课本内容,整合材料进行模块化和场景化教学,如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以采用应聘、招聘的场景化教学增加课程的生动性。评价形式也不应只是简单的笔试一种形式,可以采用论文、面试、演讲等形式,同时加入企业的评价,作为最后的总评分数。这样的德育课不仅落实了学习内容,也把最新的知识和概念引入了课堂,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信德育”的教育目的。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发展潜力的问题
   中职学生毕业大概十八九岁,刚刚成年就步入职场,社会和工作的压力对他们而言有点措手不及,而心理素质就是思想素质,关系到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生,反映到职业生活中就是如何看待职业生涯和日常工作。因此,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步入職场后能够做好心理调适,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如同伴教育课堂、心理剧大赛等,以适合的、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坚强和阳光装进学生的心里,才能照亮职业的发展之路。
   (五)搭建互动平台,充分发挥家校企合力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在引领孩子成长方面缺乏科学知识和沟通
  技巧,而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不能缺少家庭的支持,因此,中职学校积极搭建家校联系平台成为教育的必要,如有些中职学校每月开展“家长学校”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大讲堂活动,主讲人有教师、家长、企业经理等,这种沟通交流和联络反馈对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有重要作用,这样,学生的成长才会事半功倍,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要把学生转变成合格的社会人和企业人。因此,家校企合力把正确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带给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观,从而成为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职业人。
   总之,中职德育是一个“全人”“全方位”的教育理念,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应该把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让企业的先进理念走进校园,在理论和实践的交融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技术过硬、素养突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匡英.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德育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代妮娜.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育人功能研究[J].科技文汇,2013(4).
   [4]梁樑.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情况综述[J].河北企业,2016(11):147-148.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