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们长期奋斗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有必要为小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组织特色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学会构建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通过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过程的简化、教学策略的实施,给予学生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指引他们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挑战自我,有机会成为高素质、全能型的栋梁之才。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既能去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打消学生的认知顾虑,也方便后续教学计划的高效实施,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应用 研究分析
  引言
  数学是门基础学科,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研究,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教师应该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双向发展的关键,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的保障。对此,笔者特意凭借自身多年的教研经验,简要阐述了几点新的看法,希望能为其他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与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源泉。教师任何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都要以学生浓厚兴趣的激发为前提。数学知识难以被小学生全部理解,遇到困难、复杂问题容易打击他们的自学信心,消减他们的探究欲望。鉴于此,数学教师就要利用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并且配合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个性化的授课方式,给予学生一种直观的视觉刺激,焕发课堂新的活力,满足学生实际需求[1]。例如,提到“长方形的周长”时,当学生明白周长的意思之后,教师可以用绳子作成一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去自己思考如何找到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观察后就会发现只要将绳子剪短就可以没出长方形的周长,通过这种做法启发,学生可以用胶带把自己的课本围上一周,之后再用剪刀把胶带剪断,之后用格尺子把剪断的胶带进行测量,这个胶囊的长度就是课本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自然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全心全意的投入探究发现中,因为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究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的去设计每一课堂,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可以发展潜力,探索自己。
  二、实现教学语言生活化
  为尽可能使学生轻松地接受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语言的通俗化特点,将陌生的、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名词等生活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来感知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可见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十分大的影响。那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生活语言,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消除小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从而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例如,小学“加减法”教学中,教师不必直接写出计算公式,可以通过通俗的数学语言强化学生加减法的训练。在“3+9=?”这个算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吃蛋糕的形式:有3个小朋友吃了蛋糕,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吃蛋糕,那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吃蛋糕啊?通过这种生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能将枯燥的数学运算、知识等转化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快速解决。
  三、准备例题要贴近生活
  小学生接受知识有一个过程,对于抽象的专业术语比较陌生,也会在学习中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讲解题目或准备例题的时候,应避免专业术语和名词,而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2]。例如,“爸爸买了15个苹果,姐姐吃了2个,请问还剩几个啊?”“A小朋友6岁,B小朋友7岁,请问两个小朋友加起来总共多少岁啊?”“姐姐和弟弟分别有一些糖果,姐姐分到18颗,弟弟分到13颗,请问姐姐比弟弟多多少颗糖果?”这样的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将本身枯燥的题目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变得更加趣味,也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便于小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学习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四、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其生活方式以及相关内容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其年龄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生活情境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例如,在对一年级教学内容“认识钟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教师在设置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整点和半点进行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晚上9点上床睡觉以及早晨7点半起床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对各个整点和半点进行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
  五、学生会解决生活问题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生活的问题,这也应该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初衷[3]。将数学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就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价值。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好数学笔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故事、甚至撰写数学论文,和同学、教师交流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并共同研究和解决自己不懂的生活问题。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父母或自己学着做饭的时候探究煮饭时米与水的比例是多少,煮粥时这一比例是否要发生变化。自己的玩具、书本的长宽比例是多少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现与理解,帮助学生明白数学存在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实联系,同时利用数學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可以让学生更爱生活,也更爱学习数学。
  结语
  总之,来源于现实的情境,学生更容易接受,能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果,实现长远的规划目标。
  参考文献
  [1]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144-145.
  [2]王晓梅.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30)49.
  [3]孙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6(22)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