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反哺,浅析“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微课”的出现让教育这湾原本沉静的湖水泛起美丽的涟漪,它像汇入的山泉一样,不仅使湖面泛起荡漾的波光,还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源泉。“微课”是以视频教学为媒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课堂类型。本文尝试结合“微课”的特点和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足来论述“微课”之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有效性
自2009年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数据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迅速在我国掀起了一场“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融入到各行各业。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融入和原有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促使教育进行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微课”应运而生。
一、什么是微课
1. 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以視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心安排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反馈、总结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 微课的特点
短,即“微课”用时短。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就使得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同时还有利于掌握不好的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的重复学习。
精,即“微课”内容结构紧凑。“微课”选取的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相对完整。一节课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破重、难点,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
便,即“微课”方便使用。由于“微课”的总容量一般不超过百兆,师生可通过不同的途径随时观摩和学习课程内容,比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可以将课程及相关资源下载到私人终端设备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高效学习。
3. 微课的发展
“微课”的理念最早由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P.Kee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lowa)教授McGrew所提倡的60秒课程而发端。
国内关注“微课”的第一人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先生。他在2011年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微课的定义”。他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微课”,这些人中典型的有焦建利、张一春、黎家厚以及吴秉键等。“微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笔者认为,“微课”首先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它将成为资源建设这支大军中迅速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由于学生之间在家庭条件以及生活地区上的差异,使得很多学生在接触电脑的时间上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有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而且对电脑的运作原理以及软硬件知识都非常熟悉。而有的学生从小生活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他们对电脑比较陌生,缺乏运用电脑的操作技能,因此,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他们会较难接受。所以,当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有的学生却跟不上教学的进度,这就使得教师要重复讲解和操作,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教师对操作内容的讲解和演示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操作演示和讲解占用时间过长,教师并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在讲授操作性知识点时,往往以讲解、演示,再到学生练习(或边演示边讲解,然后学生练习)这几个步骤为标准,而讲解演示的内容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减少。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解演示的过程中往往不经意间占用了过长的课堂时间,而给予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过少。
第三,信息技术课堂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由于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过于重视对操作内容的讲解和演示;二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一些吸收较快的学生在完成操作练习后得不到教师的进一步指导,而掌握较慢的学生还需要教师的再次讲解和演示,从而使教师脱不开身去指导其他学生。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使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微课”教学要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能为每一位学生够提供需要的硬件设施和环境支持。利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1.运用“微课”教学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 《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共同作用,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虽然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有共同的特点,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诸如认知、个性等方面的差異。教师在教育中除了以心理发展的共性为依据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微课”的应用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较慢的学生可以重复观看视频直至学会并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学习粤教版信息技术A版第三册(上)中“快乐绘图—绘图工具的使用”一课。该课重要讲解多种绘图工具的使用以及旋转变形等知识。在本节课中需要学生根据老师的操作与讲解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练习)。在练习中很多学生都会再次向老师询问前面已经演示和讲解过的知识,使得教师需要多次的重复讲解,不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还制约了已掌握本堂课知识的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笔者为了克服这个弊端,尝试用“微课”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课前设计并制作好本堂课的“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在操作练习阶段如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再次观看视频,直至自己掌握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笔者也能从重复的讲解中抽身出来去指导已经掌握知识和遇到其他问题的学生,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既做到照顾每一位学生,又能对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高指导。
2.运用“微课”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
新课程改革其中一项具体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课程改革需要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堂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就要求精简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操作时间。精简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操作时间不仅是单纯的缩短时间,还要求高效的传授本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教学所需材料,根据学情精心设计讲解过程和教学环节,经过反复思考和完善,最终浓缩成一堂小巧的“微课”。“微课”不仅占时短,而且有明确的时间长度,教师可以根据“微课”的时间去优化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以粤教版信息技术A版第三册(上)中“红路灯前—制作逐帧动画”一课为例。笔者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总结出“帧”的概念以学生能够明白的方式在“微课”中呈现。在“微课”中简练的分析动画场景的构成,向学生提出场景绘制的建议,演示操作步骤和讲解注意事项,视频全长约7分56秒。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1.播放课前制作的“微课”,用时约8分钟。2.视频播放完成后学生提出疑问(新增答疑环节),教师解答,本环节用时约4分钟。3.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培优辅差,用时约28分钟。笔者对比了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中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发现: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自主练习时间大约在20-27分钟;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学生的自主练习时间可以增加到大约25-35分钟。经过笔者的实践证明,利用“微课”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教师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运用“微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看做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学生观影响着教育观,传统的学生观使教育者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也不能让教育者关注到学生全面的发展。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和潜力;他们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微课”有利于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使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缩短教师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微课”教学有利于教育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重复观看教学视频去理解本堂课知识,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发展。
笔者习惯于在上课前将录制的“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预习,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观看。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形式新颖且内容精炼,学生乐于利用终端设备和网络在课前预习。在学习粤教版信息技术A版第三册(上)中“装扮我们的校园—在场景中运用图形元件”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提前观看了教学视频,课堂上笔者只做了简单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完成元件的新建和利用新元件进行场景的绘制。这使得这堂课还有多余的时间指导学生做拓展练习—“绘制与众不同的元件”。拓展练习不仅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使用“微课”能有效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微课”教学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个别化的辅导和因人而异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