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学法指导 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動、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68-01
  一、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种导入的情境,如游戏的情境、故事的情境、回顾比较的情境等。这些情境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参与数学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完成课堂上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是与教师的实施过程密切相关的。学生的认知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要完成这个“转化”,既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离开学生的积极思维,他们就不能掌握知识,不能发展智力,就不会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教学的着眼点应是教学生“会学”,而不是教学生“学会”,要掌握学习方法,知道怎样学习。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的:
  1.独立思考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同一类题目老师讲的时候似乎都懂,而自己独立做时则不知如何下手!这就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上课、作业及试卷讲评做起。
  首先,上课时尽可能使学生眼、脑、手并用。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使得学生感觉学习单调乏味,自觉性很低,学习效果也不佳,特别是在处理新情境下的问题时变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着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使得单一的学习方式动态化,让学生尝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快,学习过程的快乐,以及独立思考的喜悦。同时,课堂还需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嘴。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其次,作业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无论是课堂上的练习作业,还是课后的家庭作业,都一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克服依赖教师讲的习惯。同时老师讲解时,也要点到为止,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避免替学生包办。
  第三,每次考试之后,进行试卷讲评,可由学生自己先评。单元测试卷的评卷,也可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这样学生在批改试卷中,会积极动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发现出错的地方能独自分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总结学习过程的指导
  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联系的教学,即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总结学习过程。运用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完成一些简单的自学,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教学二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时候,在认识完长方形的特征后,引导学生回顾认识长方形过程中运用了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这样增强了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学起来就更加轻松。
  3.整理知识脉络的指导
  在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之后,对于知识的整理就尤为重要。相近的知识概念还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因此,在学习完一个单元或整册书之后,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梳理知识,归纳方法。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数学思维。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整体性的总结,才能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多元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要从学法的角度研究教法的改革,即把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重点,把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而是要切实地把它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会学”到“乐学”最后达到“善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