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表现性任务在小学音乐中的运用其实在刚刚开始,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糊涂地教,学生糊涂地学,期末糊涂地评。而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这样糊涂的事儿表现得更为明显,本课题旨在通过表现性任务的进入课堂能让老师更好的检测学生的学习,它更重视问题的解决、理解、批判性思维、推理等过程。
关键词:表现性任务;音乐欣赏课堂;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7-092-1
在综合性学科中,尤其是以感受、表现、创造为主要课堂呈现方式的音乐欣赏课堂中,表现性评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或者说,在音乐欣赏课堂中,表现性评价是远远重要于传统纸笔测试的存在。“把表现性评价看作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1]而在表现性评价的进行过程中,有一个细小却重要的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以忽视的,这就是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了表现性评价的成败,因此,本文针对表现性任务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略作探微:
一、进行任务分析
表现性任务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由于表现性评价目标的综合性,相对应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类型也显得丰富多彩。斯蒂金斯认为:“表现型任务的类型包括建构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那么如何来设计表现性任务呢?首先需要的就是任务分析。何为任务分析?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必须明确这样的问题: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具备怎样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怎样才能让孩子踮着脚尖摘苹果甚至是跳起来摘苹果。
例1:《春节序曲》任务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欣赏经历是有的,但是就本首乐曲而言,还是偏长了些,《春节序曲》全长近五分钟,纯粹的听我自己都觉得会很无聊,因此在环节过程中花了点心思。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做到的其实非常多,一节课是很紧张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最该考虑的。
本课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难的地方应该在乐曲的段落结构,但根据活动一步一步来的话,孩子們应该比较容易找到引子和B部分,这样一来,划分段落的选择题应该不太难,大部分的孩子可以达到目标。
表现性任务对于孩子们来说往往是很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我们必须要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新课程内容要求,针对我们的教学期许做出切实有效的任务分析,任务分析在整个表现性评价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设计任务情境
芬奇(F.Finch)和道斯特(M.Dost)将表现型任务类型分成六种,分别是两步式问题(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答案,然后对自己的选择作出解释)、类似于多项选择测验的问题(学生自己给出一个简短的、多重考虑的答案)、简短的回答和问答题(允许有不同形式的正确答案)、用纸笔模拟实际情境的问题、模拟情境下的表现、真实情境下的表现。因此,为了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专长水平,评价任务和问题必须要能还原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过程。[2]这在近些年TIMSS和PISA的评价任务设计中都得到了强调。
例2:《胡桃夹子》任务情境
小朋友们,你们圣诞节是怎么过的呀?圣诞夜的晚上,有一个叫做玛丽的小女孩家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圣诞舞会。
评价任务的呈现
1.在这个舞会上,男孩子们都拿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玩具小号,女孩子们拿到的是一个非常精致的玩具小提琴;
2.一会儿,请小朋友们听辨乐曲中这两种乐器出现的先后顺序,说一说,做一做;
围绕评价任务的学习
1.老师介绍小号的演奏方法,学生模拟学习;
2.老师口哼旋律,孩子们模仿律动;
3.老师介绍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学生模拟学习;
……
将学习任务和故事情境尽我们所能的融合在一起,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让孩子们在无形之中达到认同感,从而激起学习的主动性。
三、撰写任务指导语
传统的纸笔测验追求的是标准答案,评分者很简单的就能通过标准答案来迅速的判断正确与否。而表现性评价则不然。由于其评价任务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它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表现的水平也是各异的。因此,需要老师进行更多的主观判断。
因为是主观判断,从而导致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明确知道怎么去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孩子们也需要知道老师是怎么评的?
为此,我们制定出演唱要素、音准节奏、音色优美、背唱歌曲、歌曲表演等五项评价标准,并针对这五项评价标准,我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指导语:
一是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
二是能够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感。
三是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当然,无论是等级量表还是评分规则,都有其优缺点。但我们要牢记一点,表现性任务不一定就能检测高水平的认知,如果设计不好,表现性任务也只能检测低水平的认知。对于我们一线普通教师而言,表现性评价、表现性任务都是新生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学习,从而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美)比尔·约翰逊.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向东.浅析评价人员关于“学生才能的理念”对教育评价事件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