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良好的导入不仅可以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还可以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为新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我结合自身的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导入新课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导入对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现小学数学的良好开端是不易的,其受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导入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有效地导入小学数学新课呢?
1.情境导入
在新课改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简单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使其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同理,倘若教师能在课堂导入活动开展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以情境点燃学生的课堂参与激情,还可以使学生在情境的驱使下,一步步地探索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知教学活动之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导入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创设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故事情境、谈话情境、生活情境等。一般情况下,我在小学数学导入活动开展中,会立足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教学所需,为其创设游戏情境,使其在游戏参与中,既能亲身体验数学探究,又能获得数学学习乐趣。以“圆的周长计算”为例,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用手中现有的硬纸板做出大小不同的圆形,并用在直尺、皮尺等工具测量出这个圆形的直径、周长,以表格的方式记录测量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相信大家都测量出了圆形的直径和周长。下面,你们任意地说出所测量的圆的直径,我可以说出其周长,你们看看与自己所测量的周长一样吗?
生:直径是3厘米。
师:周长是9.43厘米。
生:直径是6厘米。
师:周长是18.84厘米。
……
师:我说的周长是不是和你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对比自己所测量出来的数据,看看直径和周长之间存在和好关系。
如此游戏导入,学生不仅可以在亲身体验中,在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步步地探索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为圆的周长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复习导入
纵观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其中所收录的数学知识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联系。这就为我们导入新知提供了方向。即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立足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入手,对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借此以旧知为基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引导学生知识迁移中,一步步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从而使其在发现知识联系的过程中,对新知内容产生感性的认知,同时为其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活动开展中,联系新知与旧知之间所存在的本质联系,以旧知为基础导入新知。以“圆的面积”为例,我在教學活动开展中,立足学生所学习的与圆有关的知识,这样导入新知。
师:回顾以前所学到的知识,你掌握了哪些与圆有关的内容呢?
生:我知道什么是圆,和圆的画法。
生:我知道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圆心。
生:我知道圆的直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
师:那么,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吗?
生:圆的面积肯定和直径、半径有关系。
师: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本节课中,让我们一起揭晓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在这样的导入中,学生不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还可以以旧知为载体理解、掌握新知。
3.直观导入
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想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教师需要以多样的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直观体验的过程中,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产生感性的认知、理解,为其有效掌握所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活动开展中,会立足数学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直观的方式将新知内容展现出来,从而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的基础上,顺势引出新知,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知学习状态之中。以“轴对称图形”为例,我在教学导入活动开展中,利用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了一张带有蝴蝶的彩纸,然后对折这张彩纸,引导学生观察,其中有何规律。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还鼓励其自主操作,以此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对轴对称产生感性认知。
总之,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该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导入规律,采取多样方式,如情境导入、复习导入等,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其在活动体验中自主地进入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素英.创新课堂导入方法助力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教师,2017(S2):151.
[2]鲜旭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7(32):36-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