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APP辅助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教育业方面的发展,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的运用,那么手机APP的应运而生,使得师生们学习生活获得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体育课的参与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差。此篇文章针对当前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利用手机APP来作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辅助手段,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等四个结构部分分别利用手机APP“钉钉”和“KEEP”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手机APP 体育课堂 教学改革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c)-0065-03
2018年4月27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座谈会上指出:“2018年,教育部一个重点工作就是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用新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随着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发展,手机APP也应运而生,给大家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据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网数据库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要想增强学生体质,增强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把手机APP功能利用起来,变“堵”为“疏”,让手机的使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1 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1.1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导致体育课堂学习效果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体育教师为中心和主导,通过体育教师的讲授、动作示范把相关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以及系统的体育知识的传授。教师主宰了课堂,忽视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由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个模块构成。主要存在的弊端:第一,点名比较浪费时间,同时有代替点名现象;第二,教师无法精准的把握学生在课堂中参与锻炼的次数及时间;第三,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讲解法、观察法、对比法、纠正错误法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较少,导致老师和学生不熟悉,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
1.2 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人数过多,导致学生参与度差、教师课堂管理有难度
经调查,高职院校体育课堂人数少则40人,多则60人以上,高职体育课堂学生人数太多;第二,学校投入经费不足;第三,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第四,手机网络文化的影响。如上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弱,教学课堂效果差。
2 手机APP“钉钉”及“keep”的功能
2.1 手机 APP“钉钉”的功能
“钉钉”(DingTalk.com)是由阿里巴巴集团专为中国企业设计打造的免费沟通和协同的多端平台,提供PC版面,Web版和手机版,支持手机和电脑间文件互传。它具有刷脸签到功能、上传文件功能、位置共享功能。这些功能为我们学生在上课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2 手机APP “Keep”的功能
“Keep”-自由运动场是一款由创业者王宁创造的软件。致力于提供健身教学、跑步、骑行、交友及健身饮食指导、装备购买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跑步功能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轨迹、跑步里程、配速等跑步数据。这些功能可以记录下我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
3 手机APP运用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3.1 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体育教学是按照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识、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使学生精力充沛、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功能,而且具有奠定终身体育意识、延年益寿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长期实用价值。据调查,高职院校体育课堂上课人数普遍比较多,一个班级少则40人,多则60人及以上。庞大的学生数量,要想在有限的90min课堂上,让学生达到他们学习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随着智能化手机的普遍使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玩手机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适应不了当今大学生的上课需求。所以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因此本课题研究有它的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3.2 手机APP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促进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基本集中在课堂的开始部分——点名、课堂的基本部分——纠正技术动作,而其他时间大部分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要想把这两大模块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把手机APP的独特功能利用起来,为体育课堂的师生互动提供帮助。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手机APP的运用,创造出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开拓新的渠道。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课堂从集合整队、点名开始上课。而新的教学模式则是从学生在课前2min利用手机APP“钉钉”进行人脸识别系统签到,并且同时可以确定上课地点和时间。教师在后台可以看到学生来上课的人数以及姓名、请假的同学。这样可以免去每次课堂需要花5min时间来点名的烦恼。同时教师也便于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姓名,便于体育课程平时成绩的记载。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后基本没有教学的延伸。学生有没有课后复习,老师不得而知。而新的教学模式中,利用手机APP“钉钉”,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上传到应用平台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后复习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便于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调整。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异军突起,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体育课,也应顺应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更好地利用手机APP来上好每一堂课。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操作简单、增进师生互动,增强课堂活跃程度的实用意义。 3.3 高职学生体育课上课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增强的客观需要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课堂要效果,从教学这里要业绩,就必须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手机APP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实现互联网+体育的载体,也是学生们接收网络知识、获取最新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与其禁止学生玩手机,不如将手机APP利用起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利用手机的功能来辅助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直观,教师的课堂管理更方便。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经验来判断学生参与学习与锻炼的时间、次数。学生是否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会不会“偷工减料”,教师有时无法精确的把握。而新的教学模式则是登录到手机APP“Keep”,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可以看到自己锻炼的轨迹、距离长短和时间长短。这样便于学生对自身认识加深、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评估自己在本次课堂中的表现,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动力、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减轻教师课堂管理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体质的现实意义。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法
通过查找有关文件、图书和资料,掌握课题所需资料。
4.2 调查法
通过问卷对在浙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学生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4.3 统计法
通过调查分析,对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得出相关结论。
4.4 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访谈,得出相关结论。
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将手机APP作为辅助手段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应用。一是在课堂教学之前,由教师将本堂课所学内容上传到“钉钉”APP里面,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增强师生互动;二是在教学模块的开始部分运用“钉钉”APP,在课堂的开始进行人脸识别系统进行签到,同时也会记录下学生签到的时间和地点,减少签到时间;三是在教学的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运用“keep”APP进行记录学生运动的轨迹、运动的距离、运动的时间以及学生运行的配速,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数据支撑;四是在教学的基本部分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利用“钉钉”APP的共享文件来上传小视频代替,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便于纠正动作-反复练习-规范动作,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五是在教学的结束部分学生将自己学会的技术动作视频上传到“钉钉”APP里面,老师根据学生上传的视频影像判断学生学习的内容掌握程度,调整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更好的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认知、技能、情感等目标。六是学校加大经费投入教学中所需费用,便于教师敢于创新;七是加大学校网络建设,保障体育馆及体育教学场馆无线网络的覆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运用手机APP的功能,让体育教学改革得以进行。
6 结语
本研究在理论方面,提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帮助;在实践方面,为高职院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手机APP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供经验借鉴和数据支撑,也为其它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倪诗淼,刘万兆.大学课堂管理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9):221,228.
[2] 董少伟,郭中华.手机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9,11(5):137-139.
[3] 崔丽岩.移动互联网对中职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1):132-133.
[4] 宋建美.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实施和评价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27):146-147.
[5] 俞莎莎.浅析高校课堂上“手机依赖”现象及应对的措施[J].卷宗,2014(11):137-138.
[6] 高源.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管理策略[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7(28):26-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