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道德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崛起、互联网飞速发展、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模糊化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如何高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文章从理性道德教育理论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理论研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教师队伍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历史
思想政治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意识形态的有力抓手,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都在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的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一直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在于拨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正常教学秩序,积极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课程的教学规律。第二阶段——全面发展阶段: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教师课外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试方式。第三阶段——发展的新阶段: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精品视频资源建设、慕课、雨课堂以及混合式教学,尤其是在上海启动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这些思想政治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他们都考虑到了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偏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教师将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公民的意识。事实上,我们的课堂变成了一场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讲会,学生在考前背重点,考后全忘记,这种学习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更与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相差甚远。另外,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有组织的、独立的学科材料、内容和物体分类知识组成的学习内容及课程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品格、理性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很多悲剧的发生。事实证明,要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将学科知识学习和品质养成同时进行,在人们面临道德考验时,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能发挥作用。这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2.思想政治课程理论课娱乐化
鉴于大部分学生对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满,教师们纷纷创新。各种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没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很难将游戏、活动与教材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了解。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造成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娱乐化,思想政治课程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
3.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实践课形式化
实践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他推崇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公民,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怎么样做人。所以实践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实践课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教学的时间太长,一学期下来实践课程占了整个思想政治课程的一大部分,理论课的课时得不到保障。而且在实践中没有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更没有将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返回理论课堂进行总结提升和推广。整年下来事件记录资料很多,但是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虽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对人类的认识过程而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实践学到的知识还需要到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课程实践课的探索
1.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前提
理性主义道德生活形式最为核心的要素在于理性主义思维与理想主义情怀的融合,理性道德教育认为:道德基本的概念不是武断的,也不是虚构的。它们不是从外加诸在人性上面的,而是从人性本身的活动和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人只有实现他自身的力量,才能够对自己感到满足。当理性主义道德在我们的内心树立起一种自主性后,我们的信仰便油然而生。我们面临抉择时,会自己做出判断; 面对诱惑时,会自动进行道德的抵抗。“ 因为这种信仰植根于我们自己的体验,植根于我们对自己的思考力、观察力以及判断力的信赖”。培养人的自主性与自我实现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也就是我们探讨的实现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应然状态,也是我国思想政治课程应该追求的目标。
2.巧妙的教学设计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抓手
道德推断是主体的一种理性行为,它通过对自然道德的一种认可,把一种自然道德演化、拓展、内化为一种道德主体的原则要求,并通过道德主体的日常行为,又把这种主观的原则要求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要求我们的德育重心应该是培养人们的道德理性和理想主义情怀,从训练道德推理与道德判断以及情感体验入手。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首先应该从大学生身边的案例以及最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将思想政治理论生活化、通俗化、亲切化,让学生了解理论来源以及确立的原因,从而把握理论的实质,只有理论讲解透彻了,教育对象才能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才会亲近理论。其次依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设计,在课堂中通过道德困境和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最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做出辨别与选择,淡化单一的知识传授与评价,注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现实的案例去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理论。
另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实践课实效性。思想政治课程就是培养人的一门课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面向生活,教育也必须在生活中实现我们所指的教育,而学校的实践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科学规定相应的学分,对实践课程进行统一的设计,确保实践教学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教师要重视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回归课堂的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不但来自现实的社会,而且是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认识成果,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性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这种实践成果本身就自带“亲和力”。其成果回归理论课堂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的解释力,使得理论知识可以更加透彻。
3.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有比较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其次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信仰去感染和带动学生,用教学技巧引导学生认同、信服和践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課程是巩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人的过程,只有将这种理性道德主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中、体验中,根植于学生的思考力、观察力以及判断力中,思想政治教育才不会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功效。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裴斯泰洛齐认为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逻辑学、思维训练以及理性的课程,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进行理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这是思想政治课程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应然状态。
参考文献:
[1]黄蓉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N].光明日报,2018-01-23(06).
[2]高保全.对德育实效性的辩证和理性解析[J].思想政治研究,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