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国家形象意识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40年改革开放催生中国公共关系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其中“阳光政务”的实施和政府形象构建的新闻发布制度,也方兴未艾,日渐成熟。抚今追昔,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如何使政府公共关系、新闻发布、政务公开具有新作为?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由背向世界到面向世界,更应该从融入世界到立于世界,更需兼顾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对国际媒体和世界公众,树立国家形象意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形象,即一个国家政府及国民在国际上的综合印象、声誉和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国家形象需要国际传播进行构建和塑造。形象与真实的状况不相吻合,固然有敌对势力的抹黑,但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比如:长期以来人为封锁、拒绝公开;或采取信息管控,形成信息真空,将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割裂,导致“地方出事,不愿担当,国家买单,形象受损”的现象。
那么,如何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呢?首先取决于正确的国家形象观:国家形象不仅体现在国家内政外交的大政方针上,还显示在一个个事件的处理态度和方法上。它不仅靠国家硬实力推动,更要依靠包括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国民素养、政府效率、文明开放程度和国际信誉。它不能仅靠国家首脑、政府高层少数人构建,还有赖于各级官员、各级社会组织和每位公民分担。一事当先,以国家利益为上,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利益,更要从国际传播战略层面提升整个国家的话语能力。
一是从全球化的思维视角,创新便于为世界接受的话语体系。
善于用“世界语言、中国表达”“本土故事、国际表达”;善于用文化的方式推送理念,强调对外报道的国际属性,使中国话语能为不同社会制度、人文背景、不同信仰的人所接受;善于将国家形象人性化,将事实情感化;善于把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把大原则变成小实例;善于把强行灌输变为乐于接受,把客观理念变为微观叙事,把深奥观念变成浅显道理,把官话套话变为人性化语言。
二是从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软实力建设。
站起来、富起来的国人更应当把形象亮出来,把声音喊出来,这就需要软实力建设。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体现在内外多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组织面对公民善于开诚布公,坚信公开才有力量,敢于說出“沉重的”真相,获得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同和信任。另一个方面则是面对国际受众,特别是外国媒体和记者,具有开放的胸襟,善于在交流中介绍国情、诠释国策,赢得理解和支持。
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奇迹、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博大精深,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文化,正说明制度的优越和文化的强大。要通过以人化文、以文化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公信力。
三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走出去”“请进来”,优化提升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享誉全球,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涌动,更需要舆论先行、传播开道、新闻护航,承载起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国家智库、民间智库和公关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内外合力的对外传播新机制,精心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品牌;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强烈国际意识的对外传播人才,让更多的教育文化团体、民间组织、精英人士走出国门,邀请互访;需要大力加强国家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建立新型的跨国媒体集团和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体系。而所有这些都无疑为中国公共关系全球化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8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会”上的发言稿改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8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