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坊推动下的中小学音乐课衔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围绕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一体化的问题成为基础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不少教师认为将中小学音乐课程有效衔接,是提高中小学音乐课程质量和发展学科教学的必要过程。同时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与学科体系的完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面对教学改革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们更加清晰地明白,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学段,国家对艺术学科(音乐、美术)育人目标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构建一种新型的发展和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及评价模式势在必行!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实施有效的教学衔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做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师工作坊;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设立区域学科工作坊,强化学段知识衔接钮带
工作坊,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甚至在讨论时,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的活动空间,给参与者提供了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
在教学发展领域,作为教师学科工作坊的建立,首先可以有效的通过区域内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在工作坊主(教研员或名特优教师)的组织下,对研修活动及学科教学主要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形成较为理想的解决策略,从而更为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采用线上或线下研修活动,以保证工作坊的研修质量,引导学以致用;其次,课程标准中明确把音乐学科分为小学和初中学段,这就要求在工作坊的具体研修活动中,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科知识的延续性与传递性,这也是一直以来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些许困惑。借助“坊”这一载体,可以有效地形成学段知识的衔接交流。如不同学段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都将成为“坊”内必不可少的讨论话题,也必将对教学实际效果起到积极有效的助推作用!
二、以学情为中心,异曲同工推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小学生学习基本具备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中学生基本具备较强的目的性和概括性,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长足的发展,并逐渐进入到辩证逻辑思维。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围绕学情开展跟踪分析更为必要,并在此基础上有意尝试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衔接贯通的课堂架构,更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在教师工作坊实际尝试的过程中,“学讲课堂”成为健全课堂教学模式的较优方案。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宜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教他人”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无论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还是初中阶段,作为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而“讲出来”则是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过程,从而共同达到强化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长”,更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合作、探究、展示的良好个人素养。
当然,在工作坊教师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统一坊内教师教学的思维定式,要区别对待学生年龄特点所达到的认知程度,也要改变有的教师对“自主先学”方式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只有将课堂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由,这就是所谓的“自主先学”的界定。要从音乐技能的传授、歌唱发声方法、识读乐谱的能力和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都要因人而异,因学情不同而区别对待。如若让学生对重要知识内容自己去发现、探索,几乎是不可能全部实现的。教师的课堂作用必须得到保证,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提前预定,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统一,适时融合,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形成相对统一但又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如沐春风,更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鉴于音乐课“学讲课堂”模式的形成,教师工作坊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让“学讲方式”也强调把“讲出来”和“教别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让程序、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一种自觉。同时,其相应的评价对应指标结合学情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一)教学设计与学生发展性评价
又分为三项主要指标,即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学习状态上,通过课堂观察可以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设计中相应的活动参与度较高,呈现出自主、自信与合作。学习方式上能够自觉通过自学、互学、问学,悟学、“教”学充分展现出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方法,且循序渐进。学习效果的体现则应通过教师问题设计,反馈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与思维的变化,观察显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达成度与教师助学的综合性评价
即教学研究与设计、教学决策与实施、教学能力与素养。教学研究与设计是以教师“顺应人性、关注人本、塑造人格”的教育理念为基础,通过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学情调研的前提下,导向性明确的进行教学设计,并且采用教法适时恰当。在教学决策与实施的过程中,观察点重点在于教师对教学时机把握的准确性,借助引导、拓展、深化使得教学流程完整有效。教学能力与素养的评价,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和谐关系建立的框架下,综合评价教学既体现学科特点,又能做到科学规范。并适时展现人格修养、知识水平和能力。
课堂评价的运行以学生的表现和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为评价基础,也是对课堂自我评价和自我矯正的“复盘”体系。必须做到前后一致,首尾贯通,科学规范、学评一体。从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学习的快乐。
四、开展中小学艺术实践及展演活动,补足课堂短板
课堂教学衔接,不能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还应该适当考虑课外因素。中小学阶段的活动课程改革,关乎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纲要》也规定: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自编自创)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为了进一步补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实践活动缺失的问题,所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校本课程)及展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后教学”内容。
学科工作坊的建立可以有机的整合中小学艺术实践活动,在坊内充分设计与酝酿的基础上,把艺术实践、校本课程作为“后教学”的主要内容加以实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又要根据不同学段类型学校的实际需要加以谋划。要坚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原则。如校园音乐剧、配乐朗诵、合唱比赛、器乐沙龙、诗歌小品等,让学生有一片充分展现自我的良好的舞台,这既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又与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所一致。势必起到“开花结果”的良好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积极推动的今天,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组建学科工作坊既是对师资资源的有效整合,更能够搭起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桥梁。面对课改深入的推进,相信“工作坊”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一定能够为基础教育奠定人生的幸福画上浓重的一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