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研究从中国与芬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着手,从教育理念、管理组织、保障制度等方面对中芬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发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体系封闭、主流认知不足、模式单一、保障缺失等问题,借鉴芬兰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进经验,进而提出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更新教育理念与目标等对策,以期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体系;芬兰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03-02
引言
芬兰地处北欧,多次被达沃斯论坛评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这离不开芬兰教育水平的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辅相成,芬兰的职业教育既是自成体系,同时也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对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做最大可能的挖掘,真正使学生在就业中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独特的竞争力。
一、中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
1.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等都要求教育随之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建立起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必不可少的要求。1985年,中央首次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也进入大力推进的阶段,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2.芬兰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1899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成立了国内第一所职业教育院校,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在芬兰出现。在20世纪10年代,众多中小城镇甚至内陆城市也建立起职业教育院校。1958年,芬兰颁布职业教育法,要求超过2万名居民的自治市必须建立至少一所职业院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加大了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1979年后,职业院校学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职业院校发展得到充分的支持与认可。
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芬兰的职业教育资格主要通过校本位的教育培训和学徒制培训两种途径来完成。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大部分选择校本位的教育,进入普通高中或者初级职业院校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能力本位的职业资格培训或者学徒制培训。以初级职业院校为代表的校本位基础职业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的教育,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则是以成年人为主。芬兰政府从法律、财政、组织管理、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建立起了一套中央-地方-院校的职业教育体系[1]。
3.中芬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的差异。
芬蘭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状态,且随着经济增长的变化、社会环境的需要,不断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紧跟地方以及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走势,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就。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发展迅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比较
1.教育理念。
(1)教育目标与核心思想。
在芬兰的职业教育中,面向市场的社会办学、企校结合的办学方式、管理手段的科学规范、提升素质的根本目标,是芬兰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在芬兰职业教育的理念中,人是教育最宝贵的财富,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在教育中帮助每个受教育者找到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建立起受用终身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首先使学生成“人”,具备社会生存的综合能力与基本素养;其次再使其具备专业性的技能,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每个受教育者可以选择有兴趣的一个甚至多个专业技能,最终获得多项专业技能[2]。
而在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中,受教育者进入职业院校,主要是接受专业技能教育,注重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一定程度而言忽视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即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教育属性。职业教育的直接功能是对劳动者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但这只体现了其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作用。
(2)层次结构。
芬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以其1994年引入的“基于能力的资格系统”为基础,重视“能力产出”,对获得能力的途径没有硬性要求。芬兰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对学生有两次分流,第一次是初中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普通高中或者读职业高中,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是平行关系,每年的招生规模大致相同;第二次分流在普通高中第二学年结束后,学生可以留在普通高中,也可以选择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芬兰的多科技术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的规模基本相似,在研究生阶段有专门招收多科技术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硕士教育,形成了从中等职业教育(中专)、中等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到高等职业教育(多科技术学院)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初步形成了职前职业教育和职后职业培训的双重发展道路,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初、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等层级,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3]。
2.教育部门管理职责。
芬兰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国家、区域和地方三级单位负责组织、管理与执行。在国家层面,芬兰中央政府决定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核心框架和主要课程。区域层级的部门主要是教育与文化局,负责对所辖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评估和展望,参与区域内劳动力岗位的培训工作。地方一级的市政部门对所辖地区的职业教育负有经费支持的责任,可以独立地对地方提供的职业教育类型做出决策,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运行方式。 我国政府在21世纪出提出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国家层面,教育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体系的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劳动保障等其他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持。地方层面,政府负有推动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解决职业教育组织运行中的具体问题等责任。
3.保障制度。
(1)财政保障。
芬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为其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经费支持。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支出逐年增长,占教育总支出的比例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从拨款方式来看,芬兰中央政府承担了职业教育经费的较高比例,反映出芬兰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国家投入也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2014年起,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激励地方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拨款制度。中央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地方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水平,引导地方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政策,巩固并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2)质量保障。
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国家指导、教育提供方内部质量管理以及外部评价三个部分共同实现。在国家指导方面,除了法律法规,芬兰政府对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起指导作用。在教育提供方的内部质量管理方面,教育提供方要依法开展内部自评,且将关键评价结果予以公布。在外部评价方面,芬兰没有建立专门的教育督导制度,但教育提供方需要依法参与国家层面的一系列外部评价活动。此外也有一些非强制性质量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和管理工具[4]。
《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在政府引导下以诊断和改进为抓手,逐步强化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生均财政拨款落地情况差异明显。高等职业教育缺乏中央财政的专项支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封闭,存在脱节现象。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与互通性,职业院校系统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水平。职业教育须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系统培养专业技能人才,这些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根植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一方面,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接受行业发展变化、企业变动的效率不足;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脫节,导致教育体系衔接的失败,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者能力的要求[5]。
2.社会主流认知的固化,导致职业教育处于较低地位。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冷漠。学生在初中毕业后,面对普通高中与职业院校的选择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发展机会比职业院校多,导致了持续不衰的普通高中热潮。社会主流认知对于职业教育存在一定偏见,当然这也与职业教育自身的落后存在必然关系,二者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在社会大众的印象中,接受职业教育多是由于个人志向、能力不足、经济因素等原因导致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尽快就业,这使得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体系以及职业教育目标存在较大的失望,这也对于职业教育地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3.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职业教育的学生面临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现行的政策以及社会的主流刻板印象导致职业教育一直无法得到主流认可,造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虽然具有多种升学接受继续教育的通道,但是不处于主流地位,其含金量和认可度在就业时与普通本科不能相比。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化的职业准入制度,职业教育出身的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在当今学历型社会中不受追捧,职业教育体系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与芬兰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建设缺乏强有力且专业的科研基础。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地位较低、数量较少;科研人员严重不足;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职业教育科研缺乏集中度,缺乏基础性标准研究,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保障。现有的关于职业教育研究在科研领域竞争优势较小,与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的要求不适应。
四、芬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1.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的制度支持。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支持。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包括国家制度体系、经费支持体系、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标准体系。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越式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的教育类型,然而学校与企业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学校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则是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利润。将企业追求利润的行为与学校追求公共利益的性质相结合,也需要一定的制度的安排才能实现[6]。
2.促进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子系统,与教育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必然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现阶段建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渠道,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生也可以参加全国高考,但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由于两类生源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基础不同(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从芬兰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当没有死胡同。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普遍选择,与普通教育地位相当,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进入应用科技类大学进行学习。选择了职业教育,也可以同时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毕业时可以得到职业基础学位与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的双方认证,综合类大学与应用科技类大学都面对他们开放。芬兰现阶段启动了两类大学的合并工作,可以使得学生在同一所大学也能顺利的转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我国应该建立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联系的制度,使得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不需要“一选定终身”,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管理水平,使得职业教育院校真正成为培养社会型、专业型人才的教育场所。
3.将培养“人”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既有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属性,更重要的是其育人职能的教育属性。育人是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强调专业能力导向、就业导向的同时,更要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素养,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建立坚实基础。职业教育应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制定教育政策,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职业教育在教育类型中的吸引力。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必须要突出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教育属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教育来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变化接受新的能力挑战,需要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适应经济变化而言,职业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内容,为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设计适合职业发展的个性化教学,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在职业教育的体系内不受年龄、时间、空间限制,通过学习获得相应技能,达到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瑞常.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剖析(上)[J].世界教育信息,2014,27(12):36-39.
[2]丁瑞常.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剖析(下)[J].世界教育信息,2014,27(13):34-37.
[3]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28-31.
[4]刘其晴,周谊.芬兰职业教育绩效本位拨款体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5):84-89.
[5]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21):1-6.
[6]李德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想模型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6(01):109-114.
作者简介:李梦真(1995.05.2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