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引导性问题设置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引导性问题是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知的问题。教师设置的引导性问题应使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应体现思维的不同层级;应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应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活跃的状态。
  【关键词】数学;引导性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04-0096-01
  数学引导性问题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情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知的问题。对它的设计不仅要有针对性、指向性、层次性,更应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应使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现在课堂上的有些提问,表面上看一问一答师生互动效果显著,深究起来,学生并没有多少思考的成分在里面。要想真正启发学生动脑,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带来学生的思考。如小王老师进行“多边形概念”教学时,在出示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后,提问:这些图形都是多边形,组成这些图形的线段都在一条直线上吗?它们是顺次相连的吗?组成的图形是封闭的平面图形吗?你能说出多边形的定义吗?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也给出了“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是多边形”。可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在哪?本来是要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抽象思维,教师的提问破坏了这些数学学科素养的落实。其实可这样设置: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都是多边形,它们的共有特征是什么?这些线段是如何组成图形的?请你给出多边形的定义。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自然要经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找出它们的共性,这样设置问题“引导”才是有效的。
  2 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应体现思维的不同层级,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布卢姆把认知分为6个层级:1记忆、2理解、3应用、4分析、5评价、6创造。我们也把问题对应分为这6个层级,1记忆型问题、2理解型问题、3应用型问题、4分析型问题、5评价型问题、6创新型问题。问题的设置若多是同一层级,那说明思维的跨度几乎没有,也就谈不上启发,更加发展不了学生的高阶思維。引导性问题的设置不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认知上一成不变,而应是像心电图一样永远在变化,是跳动的、活跃的。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老师从实际问题抽象得出三个方程x2-5x+1=0,x2=25,3x2-4x=0后提问,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析)你还记得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特点?(记忆)这三个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理解)请你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创造)此时问题的层级不同,学生的思维也就处在一种活跃的状态,“引导”方能落到实处。
  3 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应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使学生能演绎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数学课堂教学中常为解决一个主要问题设置一系列带有引导性的问题链,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这些问题链中若能很好的渗透数学学科思想方法,学生才会触类旁通地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如教学“多边形对角线条数”时,可这样设置引导性问题:从四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多少条对角线?它有几个顶点?共有多少条对角线?五边形呢?n边形呢?100边形呢?在这些问题中就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学生认识事物也往往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只有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方可迎刃而解。
  4 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活跃的状态
  引导性问题的关键就是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断惊喜的过程,也才能真正培养人的能力。如教学中探索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个性质时,设置: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AD是底边BC上的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说明理由吗?那学生得出的结论就很多,首先得出两底角相等,接着得出两三角形全等,继而得出AD是顶角的角平分线,AD是底边上的中线,最后发现AD“身兼数职”,此时恍然大悟“三线合一”自然生成。这样设置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愉快的体验,而且整个思维是“活”的。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乐学、爱学、会学,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在实处。
  【作者简介】
  杜汉菊(1978~)女,汉族,陕西南郑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5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