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四论一史” 曲艺学建设的核心板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科,既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也指高校中对众多专业的分类。在中华曲艺大繁荣、大发展的年代,在曲艺教育生根、开花、结果于不同类别的高等学府的今天,曲艺学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学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既需要一批理论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努力,也需要学科带头人、学科的管理者做好规划与设计。曲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内部架构应该是怎样的?换言之,曲艺学的理论大厦,需要由哪些横梁立柱来支撑?这个问题谈论的人不多,但它又是学科建设的必答题。本人不揣浅陋,尝试着就这个话题,发表一点不一定成熟的思考。
  本人认为,曲艺学的核心板块,应是“四论一史”。也即,曲艺学的核心构成,当为曲艺表演论、曲艺创作论、曲艺原理论、曲艺批评论和曲艺发展史。具体的理由及内涵简要分述如下:
  一、曲艺表演论
  曲艺,是一门表演艺术。曲艺作品的终极形态是由演员的表演来呈现的。因此,将曲艺表演论列为曲艺学的第一大板块,既有学理依据,也与曲艺教育的迫切需求相吻合。
  中华曲艺曲种众多,在已知的400多个曲种中,有的以说为主,如相声、评书、评话等,有的以唱為主,如扬州清曲、京韵大鼓、东北大鼓等,有的似说似唱,如山东快书、锣鼓书、四川金钱板等,有的既说又唱,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贵州琴书等,还有的曲种既说又唱、且走且舞,如宁波走书、二人转、莲花落等。曲艺表演的形式丰富多彩,决定了曲艺表演论的研究与论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宏观层面的表演论,主要针对曲艺表演的共性展开研究与论述,其理论成果应为《曲艺表演概论》《曲艺表演通论》等。其次是具体曲种的表演论,主要瞄准不同曲种表演上的个性特征来展开研究与论述,其理论成果应为《相声表演论》《二人转表演论》等。此外,还可以有一种立足于中观层面的研究,对以说为主、以唱为主、说唱结合或表演手段更为综合的众多曲种先分类、后打包,继而再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的曲种集群在表演上的方法、技巧与奥秘,其成果应为《琴书表演论》《大鼓书表演论》《评书、评话表演论》等。
  虽然,前辈曲艺家对晚辈后生的技艺传授,讲述的主要是表演方面的门道;虽然,父传于子、师授于徒的传统,几百年来从未中断,但是,这种口耳相传、面授机宜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或者说,只能作为现代教育的必要补充了。因此,建立在挖掘整理、钩沉发微、梳理归纳、遴选集成的基础上的曲艺表演论,是高效率地培养当代曲艺人的重要蓝本、教学依据,应该着力打造。
  在对曲艺表演论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有一个资源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近年来,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为曲艺大师、曲艺名家出版了不少传记。在那些著述中,谈论、介绍表演经验与传统绝活的篇章比较多。个中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与说道,曲艺表演论的研究者可以择优汲取。
  二、曲艺创作论
  曲艺界有一个特色鲜明的传统:编创与表演合一。回眸既往我们发现,许多优秀的曲艺作品都是表演者自己创作或亲自改编的。有些作品的原创,虽然是前人、别人,但是一代代曲艺家在登台表演的时候,还是会依据时代的发展、审美趣味的变迁对古老的话本、既定的曲调做些加工修改的。从业界的实际需要出发,每一个曲艺人都应该学点、懂点曲艺创作论。因此,将曲艺创作论列为曲艺学的第二大学术板块,也应该是合理合情的。
  曲艺创作论的建设,在大致结构上可以参照宏观层面上的艺术创作论。两者之间的共性,是显而易见。但是,曲艺创作毕竟不同于戏剧、影视、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理论工作者还是应该在曲艺创作的个性特征、特殊规律上多下功夫、多做研究,方能满足业界对学界的期盼与要求。
  编辑、出版一批优秀的《曲艺作品集》或《曲艺名家作品选》,对于曲艺创作论的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优秀的曲艺作品,既是创作论研究的范本,也是前辈曲艺家创作智慧的渊薮,个中蕴藏着丰富的、珍贵的曲艺创作的秘籍。
  当然,曲艺创作论的研究,还应该关注曲艺音乐、曲艺舞蹈的研究。因为许多曲种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曲牌、曲调、声腔以及主奏乐器(含打击乐)的使用上。风格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与曲种之间也有相对稳定的联系。
  三、曲艺原理论
  曲艺原理论,又称曲艺美学、曲艺学基础理论。这个理论板块,形而上的程度较高,它需要回答诸如曲艺的本质、曲艺的特性、曲艺的功能、曲艺的形态、曲艺的美学特征、曲艺的不可替代性等一系列较为抽象的问题,还需要研究曲艺与社会、曲艺与人生、曲艺与政治、曲艺与文化、曲艺与民族、曲艺与美学、曲艺与经济、曲艺与市场等许许多多的关系。
  由于曲艺起源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活跃在民间,也由于曲艺教育长期滞留在中专或大专层次,理论界、美学界尤其是高校里的研究院所对于曲艺的关注是不够充分的。因此,这个理论板块的成果目前并不丰盛,特别需要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加盟,并对其展开旷日持久、锲而不舍的研究。当然,曲艺界也应抓住各种机遇,呼吁、恳请相关部门、文化机构在基金设立、项目招标等工作中给予曲艺界特别的关照与支持。
  诚然,曲艺原理论或曲艺美学并不能直接指导一线曲艺家的表演与创作,也很难立竿见影地解决曲艺发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但是曲艺原理论是曲艺学的“压仓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理论板块。没有一个学科没有原理研究,曲艺学自然也不能例外。如果着眼长远,曲艺原理论、曲艺美学的研究,一定会给曲艺学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带来帮助与支撑。
  四、曲艺批评论
  曲艺批评论,与文艺批评论、艺术批评论的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在批评的性质、任务、功能、环节等方面,其共性确实存在。因此有人认为,有了宏观层面的文艺批评论、艺术批评论,微观的、仅仅针对曲艺的批评论也就可有可无了。然而,笔者却不能同意这个观点。
  众所周知,文艺批评的功能主要有三:其一,通过评析,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其二,通过评价,帮助作者更好地创作作品;其三,通过批评与反批评,在商榷与论争中丰富、发展既有的理论。如果,我们的批评理论,不考虑、不涉及不同艺术门类的个性特征,不关注、不深究不同艺术门类在人物塑造、叙事言情等方面的传统与特性,那么,对作品的解析与评论,就很难细致入微;对作者的反馈与帮助,也只能隔靴搔痒;对门类艺术的理论建设,也很难有所贡献。
  曲艺批评的对象是曲艺,准确地说是曲艺作品、曲艺创作、曲艺流派、曲艺风格以及曲艺批评本身。曲艺批评在标准的建立、尺度的把握以及关注点、切入点、参照系的设定等方面还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的,因此必须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
  门类艺术的批评标准,一定是既遵循普遍规律又具有针对性。许多艺术门类,早就围绕着批评标准的具有化在展开研讨了。例如:电影批评的标准有“好看、动情、意味深长”说;书法批评的标准有“点画线条、结构章法、笔墨气度”说。曲艺批评的标准,有些什么样的说法与主张呢?好像没人对其做过系统的梳理。就某个角度而言,曲艺批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失语状态的。
  中华曲艺生于中华、长于中华,曲艺作品能否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应该成为衡量作品的优良中差的标准之一吧?可是,在笔者见过的曲艺批评文章中,很少有人提及这个问题。可见曲艺批评论的建设,不仅很必要,而且还得抓紧。
  五、曲艺发展史
  门类艺术史的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如果没有曲艺史,那么曲艺是从哪儿来的?曲艺将往何处去?如何能够说得清楚?曲艺界的继承创新、古为今用、文化传承、薪火相传等话题,也一概无从谈起。曲艺史的研究虽然繁杂甚至需要进行田野调查,但是为了学科建设,这个陡坡必须爬。
  依据学术研究的常规,曲艺史的研究,应该先从曲种史做起。没有涓涓溪流,焉能汇成大海?惟有集腋方能成裘,惟有聚沙方能成塔,这个道理不言自明,此处毋须赘述。
  眼下,有些理论工作者正在按照行政区划(如某省、某市、某县)来做曲艺史。他们的努力虽然是有价值的,但在学理上恐难讲得通顺。因为曲艺的滥觞、发展与流传,从来不以人为划定的行政区域为界,遑论千百年来,出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形成的行政区划,一直处于变动与更名中。
  总之,学科建设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常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能趋于成熟。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曲艺学的建设自然也跳不出这个规律。但是,只要我们相信跬步也能至千里的古训,只要我们锁定“四论一史”的学科主干框架,建立曲艺学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邓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