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古文教学之路 悟国学经典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如果说中华民族传统的文言文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家闺秀,那么,蕴含其中的小古文则更像是一位古灵精怪的少女,有趣、短小、丰富多彩。随着新课标的到来,作为文言基础的小古文也悄悄走进了小学课堂,为学生带来了古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和他们的奇思妙想,但由于古文有许多生僻字,且与白话文相差较大,存在理解上的难度,学生常常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古文的桥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古文的乐趣和意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小古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使小学生增强文言阅读能力,了解中华古典文化之美。
  一、全篇诵读,走进古文世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学习,朗读都是第一要义,尤其是古文,除了文字运用的方法独特,其朗读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朱熹曾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文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窥得其韵味。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古文的奇妙世界呢?首先,教师应在课堂中进行正确的范读,将整篇文章展示在学生面前,注意其中的语速、语调和断句,教师品读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待学生大致知晓古文的读法之后,应指导学生进行试读,然后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分析。古时候的文人将读书一般称作“吟”或“咏”,这是因为古文中有断句这个概念,学会正确的断句,对于古文的朗读和理解非常关键。小学生都是首次接触古文,难免会感到陌生困难,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发现学生断句的问题,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断句。
  以寓言故事《滥竽充数》的教学为例。文中语句应该这样断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如果根据断句朗读,学生就可以一下子读出古文的味道。学生经过自我朗读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朗读,逐句释义,让学生理解整篇古文,这样的朗读方法是敲开学生学习古文之门的第一步。
  二、激趣为本,品悟古文优雅
  学习任何东西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将小古文变换成简短、好玩的小故事或者引入诗歌、创设情境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感悟古文的优雅和韵律之美,无疑是古文教学最大的助力。
  1.用生动的小故事牵动学生的思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小古文《礼》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个孔融让梨的小故事,吸引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古文内容充满好奇。
  2.押韵的诗歌更能营造轻快的氛围,再加上舒缓的配乐,令人身心愉悦,更利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学习《蜻蜓》这篇小古文时,教师可先播放一首与蜻蜓有关的儿歌,让学生跟着节拍诵读,为接下来的古文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和喜爱古文。
  3.创设有趣的情境去想象或表演,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猜测“兔走触株”中“走”的意思,可根据现代汉语的意义猜测古文中的意思,再创设一定的情境,拿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和《狐假虎威》中的“百兽见之皆走”等例子来讲,学生在熟悉的领域中通过诗文情境演绎,找到共同点,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走”字还可以這样理解。
  三、巧猜释义,理解古文深意
  当学生对一篇古文熟读成诵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去猜度文章中一些特殊词句的含义,从而延伸至推测整篇古文的基本意思,根据课本上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语境,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猜测,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没有了限制,天马行空,纵横思索,自然而然就能养成自读分析的能力,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古文的意蕴。
  以《学弈》这篇古文的学习为例。文中的虚词“之”字反复出现,但它并没有固定的词义,它在每一个句子中所代表的意思都不同。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去猜测在具体的句子中“之”字所代表的意思,从而理解整体的句意。学生可以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推断出它在每种语境中的意思,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更加清晰明了。
  再如,《猫捕鱼》一文中写道:“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急跃起,全身皆湿。”为了方便学生猜读,教师可将讲台当作鱼缸,先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作出猫趴在鱼缸上,盯着鱼缸里的金鱼垂涎三尺的模样,教师则借势指引学生:“看,原来这就是一猫伏缸上。”然后,再邀请一位学生表演两猫伏缸上,教师自己表演第三只猫伏缸上。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候,教师可问学生:“欲何为?”学生几乎不假思考便能猜出来:“欲捕食之。”通过猜读、猜词义,调动学生的大脑,轻轻松松就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很多时候,我们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相通的,学生可通过推测词义形成自我的学习系统,在反复猜测推敲的过程中,享受小古文带来的乐趣。
  四、延伸拓展,尝试古文仿写
  所谓“教学”,不仅仅是让教师“授人以鱼”,更要懂得如何“授人以渔”。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通过平时的知识积累,熟练掌握古文分析的方法,从阅读到理解再到拓展,最终能进行对比仿写,才是古文学习的真正价值,也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学到《东施效颦》这篇古文时,学生将文中出现的“妻子、去、走、病心、美之”等非常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掌握熟练,同时,也熟悉了意动用法的分析办法,等到后面再学到相同用法的词汇,就可以举一反三,进行拓展学习,即使遇到不同类型的词汇,也能做到触类旁通。
  小古文的特点就是,语句短浅,辞藻优美,如果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衍生出自我创作的灵敏嗅觉,懂得用小古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真是令人再惊喜不过了。
  “今日天阴,晨雾渐浓,细雨如丝。傍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日日出。”这是关于雨的创作,结合以上短文,让学生试着仿写天空下雨的景象,学生写道:“今日忽雨,瓢泼而落,雷声轰鸣,乌云密布,万物皆湿,出门忘伞,落汤鸡也!”“今日雨绵,车疾行之,人疾走之,忽而雨大,去之雾霾,清之路面,使人康健,乐哉!”实在是精彩至极。像这样的对比仿写,能让学生在一次次自我实践中,加深对古文的认识,更能领会到古文所蕴含的精妙意趣。
  相较文言文的繁杂精深,小古文的短小趣味,更适合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敲门砖”,引领学生在古色古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感受祖先的智慧,体会经典的国学魅力。因此,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更要将古文的韵味、意趣和人生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融入我们的课堂,也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说:“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学生才能真正爱上小古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香格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