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适当之法 悟节奏之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节奏源自生活,生活中充满了节奏。人们行走、说话、唱歌、跳舞,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总之,在地球上、宇宙间无处不存在音响,有音响就有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但是。单纯的节奏训练比较枯燥,本文总结了先从感受节奏,再到体会节奏,最终表现节奏的有趣之法,以此来训练小学中、低年段学生的节奏感。
【关键词】节奏 方法 听辨 演奏运动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总是在黑板上写出几条节奏,让学生用“da”的形式读,或者是用手拍一拍。其实,学生对这样枯燥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他们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那么,怎样将这些看似乏味的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易于接受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思考运用多样的方法将节奏感的训练灵动、有趣地融入日常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试图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案例回放】
片段一
引导学生听辨音乐(以具有故事性的音乐为主),感受节奏之“趣”。下面是笔者给一年级上《龟兔赛跑》这一管弦乐乐曲欣赏课时的导入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走路或是跑步吗?
生:(齐声)会!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的音乐也是会走路、会跑步的。下面王老师来弹奏两段音乐。请大家来仔细聆听老师的琴声,听一听,哪一段音乐是在“走”?哪一段音乐是在“跑”?
师:有小朋友听出来了吗?
生1:第一段在“跑步”,第二段在“走路”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师:那你们为什么觉得第一段是在“跑步”,第二段是在“走路”呢?
生2:因为第一段快,第二段慢。
师:不错。有谁还有别的想法,可以说得更准确些?
生3:因为第一段音多,第二段音少。
师:很好。因为第一段音很密集、节奏也很紧凑,就像是在跑步。而第二段的音相对少一些,节奏也相对松散,所以就像在走路。刚刚小朋友们都回答得这么好,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的琴声“走路”或“跑步”吧。
(生随琴声“走路”或“跑步”)
师:下面,就让全体同学一起来听一听在接下来的这段音乐中,哪里是在“跑步”?哪里又是在“走路”?(师播放《龟兔赛跑》,正式进入音乐欣赏)
[设计理念: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根据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来做相应的区分或律动(比如用“走”去感受铿锵有力的进行曲,用“跑”来感受音乐节奏密集性变化),可以训练他们的耳朵对不同节奏特点音乐的区分度,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并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中的人物形象(如用上面所采用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管弦乐《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子”的形象)]
片段二
引导学生演奏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体会节奏之“趣”。下面是笔者给二年级上《小鼓和大鼓》这一歌唱课时的导入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两个鼓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生:(齐声)一个大一些,另一个小一些。
师:对!所以一个名叫大鼓,一个名叫小鼓。那它俩在音色上有什么区别呢?(师分别敲击)
生1:大鼓低沉些。
生2:小鼓清脆些。
师:非常好!下面请你们仔细听,老师在大鼓和小鼓上敲出的节奏一样吗?
师:有小朋友听出来了吗?
生:(齐声)不一样。
师:你们可真棒。那你们可以用手分别模仿拍出小鼓和大鼓的节奏吗?
生:(齐声)可以。
(学生用手拍节奏。教师及时纠错,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师:那么谁愿意上来在不同的鼓上模仿老师刚刚敲出的节奏?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模仿活动)
……
[设计理念: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首先使用简单的打击乐演奏导入歌曲教学,并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对老师在不同的鼓上敲出的不同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用打击乐进行相关节奏的模仿,提前体会歌曲中出现的不同的节奏组合。在学生演奏这些打击乐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训练他们的节奏感]
片段三
引导学生身体运动(以简单律动为主),表现节奏之“趣”。下面是笔者让学生在听赏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游子吟》这首歌时的课堂实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安静地听赏《游子吟》,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听完之后请举手回答。(教师播放《游子吟》)
生1:这首歌的情绪是抒情优美的。
生2:这首歌的情绪还有一点伤感。
师:把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合在一起就非常完美了!这首歌的情绪是既抒情优美又略带悲伤的。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遍。在欣赏這一遍的时候,老师希望你们用身体跟随音乐的旋律去感受古代诗词配上现代音乐的优美。不管你是微微的律动、脚板轻轻拍打地面,或是用手划拍等方式都可以。
生:(齐声)好!(学生跟着《游子吟》做不同的律动)
师:你们都表现得太棒了!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设计理念: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不管是微微的律动、脚板轻轻拍打地面,或是用手划拍,这些动作都是随着音乐的节拍而动的。由于严格的节奏和节拍相互依存,所以我们教师经常让学生跟着旋律用身体摆动、拍手、跺脚等方法来感受音乐,让学生在动觉感知中进行节奏训练。不仅符合音乐本身的运动个性,同时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生理特征,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节奏训练的目的也达成了]
【案例反思】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它赋予音乐以活力。没有节奏。音唱得再准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节奏感是指具有敏锐、敏捷地感受、领会和能正确表达音乐作品的音值相互关系的能力。所以。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通过个人教学实践后的反思。笔者总结出了能有效提高小学生节奏感的三个方法。
一、耳听心受:听辨音乐,感受节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的训练时,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结合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节奏,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节奏听觉训练(如片段一中的听音乐“走路”或“跑步”等),让学生一开始接触音乐就能从听辨不同的节奏方面去感受音乐,让他们发现音乐中的节奏之趣,从而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感受和理解音乐中所涉及的节奏。
二、朱弦玉磐:演奏乐器,体会节奏
小学生都很喜欢使用打击乐器,因此笔者会用这些打击乐器敲打简单的节奏,让学生体会并区分不同的节奏。笔者也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通过演奏这些乐器来进行节奏训练。比如,在片段二中,笔者在大鼓和小鼓敲打不同的节奏并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脚模拟节奏。或者更可以在敲打完之后,请节奏感特别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其他同学做示范。让学生自己来做老师对同学们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让大家更仔细认真地来关注这个同学的节奏模仿能力,增强节奏感。
三、翩若惊鸿:身体运动,表现节奏
节奏在自然界和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音乐的诸要素中,它是最容易被感知的;而小学生爱动的年龄特点也是相当突出的,所以让他们在动中感受音乐、感受节奏,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一首扣人心弦的乐曲,很容易使人闻声而动,微微的律动,或是轻盈的舞步,比如,在片段三中,笔者让学生用身体跟随音乐的旋律去感受古代诗词配上现代音乐的优美,情景交融。不管是在教授哪一首歌曲,让学生设身处地去表现歌曲的节奏,让他们自己被音乐所感染,被自然注入在音乐里的节奏所融化,然后再去学唱歌曲,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根据儿童爱动、爱模仿的心理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把节奏感的训练穿插于丰富多彩的日常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逐步增强自身的节奏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真正得到“音乐骨骼”——节奏感的建构与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3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