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多年了,时常听到同事抱怨:“作文教学是一个‘老大难’,费力不小,收效甚微。”在这里,我想就这一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理解。
我认为中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上的模糊,一个是训练上的盲目。
所谓“认识上的模糊”,指的是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把中学生的作文训练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混同起来,经常用文学创作的某些观念和方法去指导中学作文教学,不符合中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果是无的放矢,多劳而少功。
所谓“训练上的盲目”,指的是中学生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周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轻视者率由旧章,敷衍了事;重视者,强调“以多取胜”,盲目加大运动量,结果也是费力不小,功效不大。
我想,要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认识上,要摆脱旧观念,即把中学生作文教学从一般文学创作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二是在训练上,要探求新阶梯,即按照中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规律来制定作文训练的整体计划。只有树立了新观念,又搭好了新阶梯,中学作文训练才能步入科学化的新天地。
下面仅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再作一点阐述。
一、把中学作文教学从一般文学创作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们在指导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提到这样一些认识:什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呀,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呀,什么“塑造典型人物,表现时代精神”呀,如此等等,这些道理都属于文学创作的一般原理,与中学作文也有某些相通之处,中学生练习作文,也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但用这些观念来指导整个中学作文教学,就不那么妥当了,因为中学生的作文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有明显的不同。中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从事各项工作和学习所必需的一种基本技能。一般的文学创作则不然,它是作者以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综合,然后加以选择、概括、提炼、加工,并通过语言来塑照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一种创作性的艺术实践活动。
由于多种因素,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中学生作文的特点,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某些文学创作的观念来指导中学作文教学,实际上是用提高文学创作能力的方法来培养一般的作文能力,要求还没有学会作文的学生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这样做,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认清中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摆脱某些文学创作观念的束缚,把作文教学真正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才能使中学作文教学走出低谷,开拓出新的天地。
二、深入研究和切实把握中学生写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怎样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的教师是按照“记叙——说明——议论”的序列,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与讲读教学同步训练作文,或规定每学期几大几小,或提倡多写多练。这样,有的教师时间花费不少,效果不是太好。而又有的教师指出这种训练方法不够科学,盲目性较大,主张按照“观察——分析——表达”的新序列来进行作文训练,并开展教学实验,取得明显的效果。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改进,但据参加实验者反映:这种训练方法对原来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颇有实效,而对那些原来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这是为什么?我想“观察——分析——表达”是教给学生如何写好文章的一种训练模式,对于那些作文基础较好,但还不善于观察、分析、表达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副灵丹妙药,而对于那些作文基础较差,文字表达能力相當欠缺的学生来说,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了。因为这些学生在作文中常出现的毛病是文字书写过不了关,标点符号不会用,词汇贫乏,思路紊乱,这是作文基本功太差的表现,光强调“从观察入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全体同学的写作能力,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和切实把握写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制定合理的作文训练计划寻找科学的理论根据。
我认为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需要过五“关”:“书写”关→“用语”关→“构段”关→“谋篇”关→“立意”关。这是中学生写作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写作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它们互相衔接,紧密联系,但又各有特点,先后有序。应该把握规律,稳扎稳打,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有效的地促进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否则,不切实际,随心所欲,或停滞不前,或随意跳跃,结果不是广种薄收,无效劳动,就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这些意思似乎是老生常谈,新意不多,可是如果与许多教师作文教学的实际状况相对照,就不难发现学生作文水平不能大面积提高的原因了。
1.忽视文字书写训练,造成学生文字书写能力低下,“提笔忘字”,甚至“错字连篇”。
2.忽视积词炼句训练,造成学生语汇贫乏,语言呆板,言不及意。
3.忽视联句构段训练,造成学生构段能力欠缺,思路混乱,文理不通。
4.忽视必要的章法和程式训练,造成学生不大懂得写作的一般“规矩”,盲目地追求所谓“写作方法和技巧”。
5.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性,不注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经常是使用一两把“钥匙”,开几十把“锁”,结果只能是少数可见成效,多数不尽人意,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普遍的迅速的提高。
在这里,我着重分析了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只要我们抓住症结,对症下药,坚持改革,奋力攻坚,在认识上逐步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训练上进一步探求科学训练的阶梯,相信作文教学一定会“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进而迎来万紫千红的旖旎春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1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