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手势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教师精练准确、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这一点早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所重视,而作为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手势,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将对手势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手势从内容上分,大体有四种:一种是判斯性手势;第二种是描给性手势;第三种是精示性手势;第四种是指正性手势。
所谓判断手势,就是学生一起判断教师所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通过打手勢表达见解的方式,它有利于教师大面积的真实了解学情。比如在判断“两个形状相同的平行四边形仍然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有的同学用“两手交叉”的手势表示错误;有的同学用“抱拳”手势表示正确(课前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定表示正误的手形)。
所谓描绘性手势,就是指通过手势去描绘那些学生比较模糊、不太清楚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手势能有一个较清楚的,形象鲜明的印象。比如教学“相向而行”、“相背而行”这一类路程应用题时,用两手食指对逐渐靠拢,表示相向而行;用两手食指反向指着逐渐分开,表示相背而行。
所谓暗示性手势,就是在学生不能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而这问题通过暗示,学生可顺利解答时,教师可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圆满回答自已所提的问题。比如教学角的构成,教师同时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角的两条边,食指和中指的“根部”表示角的顶点。
这样的“活教具”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事物简单化,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所谓指正性手势,就是在学生本来已经学过或看过某些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差错时,教师为了纠正这种种差错而打的一种手势。比如要求学生回答: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不变,长变大,它的宽有什么变化呢?教师打个“两手之间的间距由大逐渐合拢”的手势,这样利于学生掌握长方形的面积不变,长变大,它的宽变小这一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从而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最佳效果。
总之,无论采用上面的哪种手势,都能够形象生动地传达教师的教学意图,都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想象力、加强学生所学知识印象的作用。但手势只能起辅助作用,更不能作为主要形式加以运用。运用手势时,要做到符合教學环境,还要亲切大方、自然潇洒,不能随意比划,也不能滥用。否则,手势就不能起到传达教学意图,发展学生想象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