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情景创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间就是生命”,课堂40分钟的演绎是课堂教学价值的体现。然而,实践中,却时常有教不完现象的发生,以至于任意拖堂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老师漠视宝贵的时间,浪费了教学的时间成本,使教学时间在“无奈的等待”中不断流逝、消失,导致了教学的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因此,数学教学,再也不能这样“等”了!
一、导入——不能“不着边际”地演绎
毫不夸张地说,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老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而去挖空心思地创造出迷人的问题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不着边际”的演绎,结果使教学陷入“等”的尴尬误区。如一位老师执教《9加几》时,利用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片:小桥、流水、人家,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在桥上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教师边唱边舞,学生也随着歌声左摇右晃。可是一曲结束,孩子们仍沉浸在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中,什么数学问题都没有发现。再如一节《认识乘法》的课上,执教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伊始,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的大森林。(屏幕上出示了一个精彩的动画片—“美丽的森林”)接着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纷纷积极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河流和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里的水还在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呀。
生4:我发现小鸡的头还一动一动的,它们是在啄米,还是在吃虫子?
生:……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在老师“你发现的真好!你真有想象力!”等的夸奖下,不断有新的发现。上述情境,虽然声像俱佳,孩子们也在老师的百般煽情和鼓动下,兴趣盎然、生动活泼,但是这种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对引发思考、激发探究又有多大益处呢?像这样,纵然情境外表千姿百态,但细究下去却偏离主题万里,绚丽多彩的形式实在掩饰不了空虚的内在,宝贵的时间也必然会在老师“不着边际”的演绎中悄悄流逝。
二、觀点——不能“置若罔闻”地迁就
数学无疑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联系。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又保持着一定距离。数学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的。可是,一些老师在创设情境时,片面地追求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本身作业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观点为“置若罔闻”地迁就,使牵强附会的情境背离了数学的问题属性,令教学在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观点呈现中陷入了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误区。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初步识识 后,老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身边有 吗?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学生立即积极地在教室里找了起来。汇报时,孩子们发言踊跃,只是有些大同小异。这时老师又问:“有没有同学找到和刚才不同的 呢?”马上又有一位同学抢着回答:“教室里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两半,每份就是它的 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期待“多样”,不敢对这个不切合实际的说法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而是肯定了他的说法。
三、结局——不能“一厢情愿”地等待
课堂教学中,老师预设的教学环节都期待着有个良好的结局、满意的结果。这份动机是好的,然而“动机和结果不一定会统一”,特别是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结果并不受心理期望影响,这是老师应该有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常识。如果无视这个“常理”,“一厢情愿”地“执著等待”预想结果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导致教学的尴尬。所以我们应该特别警惕教学中那仅仅是为了追求时尚而绞尽脑汁捏造的情境,它们很有可能会出现“事与愿违”的“一厢情愿”式的“苦熬”。如:在教《平行和垂直》这课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两根铅笔掉在地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再把典型的图形展示出来。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了:教室里“沸腾”了,铅笔掉在地上响起的“劈里啪啦”声,此起彼伏。可是到了展示的时候,虽然一组接一组地汇报,一个接一个地展示,老师预想的“垂直与平行”却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同学们在老师急切的期待中,搜肠刮肚、轮番上阵,始终弄不明白老师要的是什么,也只能是“众里寻她千百度了”…..学生汇报的结果依然如故,教师等待的热情丝毫不减,就这样时间过去了一大半,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老师的“一厢情愿”:理论上,两根铅笔掉在地上是可能出现“垂直和平行”这两种情况的,可老师想过没有:在有限的40分钟里,一般相交(不垂直)、垂直、不相交(平行)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吗?当然不是。这样的教学预设,也许把整节课的时间都用来“扔铅笔”也未必出现“垂直和平行”。因此,教学时,对于预想的结果要有充分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而不能为了理论上的可能,现实可能性却很小的结果去“一厢情愿”地等待,这只会令孩子感到茫然、令教学走向低效。
时间不可逆流,教学无法再来!让我们凭理性演绎理念,用务实缔造真实,珍视教学时间,挖掘时间效益,拒绝虚度时间,以追求教学的高效和实效。因为,数学教学,再也不能这样“等”了!
作者简介:雷珍,女,1972年9月,四川内江人,学历:本科,职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