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服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面对着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及激烈的社会竞争,待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也越来越多的面临令他们无所适从的种种问题:学习困惑、同学关系、情感问题、就业方向等等。由此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并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大学校园的安全与稳定的环境。所以加强团体心理训练和心理服务研究非常迫切。
  关键词:团体动力;心理服务;大学
  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研讨的正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团体辅导为主的心理服务教育模式,它的特点和长处不仅在于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它是在辅导者的指导下,向所有参与者提一个坦诚、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的环境,使参与者在群体互动条件下亲自体验认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会掌握多种正确的社会交往规则和技能,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马文驹教授认为这非常符台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體,全员参与。全面渗透;以学校、家庭和社区全力为支柱。
  各大高校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讲,团体心理辅导在红过大学的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或称为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这三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由于以往的学校教育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得教育严重脱离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比如,德育工作不大重视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培养,这常使得道德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研究》,吴增强,1998,p42)。从细节上来讲,学校心理辅导是运用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来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这是它有别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大多数人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的过程,通过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团体心理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辅导既然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就必须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潜能(《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研究》,吴增强,1998,p4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与他人沟通过程,在学校中的朋友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基本相似,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在一定的集体目标(集体规范、集体价值)下,更能形成为他们所接受的共识。团体辅导的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在辅导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疏导,重要的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很容易接受同龄人并且很容易对同龄人敞开心扉;作为助人者,他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帮助别人。并且这种他助与互助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自我疏导的一种境界。而教师作为辅导者应该在团体内建立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以确保这种良性机制的形成。而现今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某些人认为只是解决学生的情绪、意志、人际适应的问题,而将认知因素排除在外。而情绪与意志问题恰恰是当代大学生的最大的心理问题,意志是什么?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和看法,并克服困难想联系的心理过程。但很多当代大学生不愿意去参加学校内各种集体,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行为就是没有意志的体现。当然,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缺少对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认识。因此,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包括人际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青春期辅导等)、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都是目前各大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所谓阶段性,是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跨度6周岁18周岁,这一阶段个体经历了儿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心理发展上的变化很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增长、情感不断丰富、意志力日益增强。尤其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觉醒带来种种急剧的变化和心理困扰。学校心理咨询具有保健治疗功能,但它不同于医院和心理卫生专门机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不同。人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的心理状态失调或行为问题,例如,考试焦虑、受挫后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攻击等等。第二类是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孤独症等等。第三类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这三类心理问题按程度轻重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学校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第一类心理问题,但应能鉴别出第二类心理问题,以便及时转介(《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研究》,吴增强,1998,p46)。
  在我看来,目前我国高校内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以最高效的方式来发现,且及时疏导。以下四点是我从前辈那里借鉴来的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一)以班级为单位心理辅导课
  班级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育”重要载体。它是以教学班为辅导单位、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探讨》,王坤伟)。班级心理辅导课区别于学科课程,其一,内容不同。班级心理辅导课属于包括了“显在课程”(overt or manifest curriculum)与“潜在课程”(hidden or latent curriculum)在内的赋予学习者“学习经验的总体”的广义课程论范畴,体现了教育社会功能的多样性,而并非属于传统的那种“把力点置于学科的知识内容这一客观侧面”的狭义的“课程”范畴。(钟启泉,1989年)。其二,教学方式的不同。班级心理辅导课程是以书法学生内心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活动”为学生模拟社会中不同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重要学习方式。并且,班级心理辅导课程,无需测验,无需考试。但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为以后融入社会大号良好心理服务基础。
  它重在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是一种面向集体的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及评判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触发更深的发现,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辅导者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如:讲授法、自述法、角色法、讨论法、情景法、综合法等。辅导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发展规律的不一致,有目标地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合理选择和组合各种方法以提高辅导课的实效(《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探讨》,王坤伟)。
  (二)开展心理训练活动
  心理训练活动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虽然班级心理辅导课中也经常采用心理训练活动,但心理训练活动作为一种专门的心理辅导模式,还可以结合学校、户外活动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很多,包括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拓展性的心理游园活动、心理夏令营、智力开发活动等(《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探讨》,王坤伟)。
  (三)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它非常重视所有教师充分利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理咨询中,融入各种兴趣,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是团体心理咨询最重要,最大量的心理素质训练。主体教学心理学教育的渗透是指在主体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和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中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四)学生实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就会轻易暴露出来。如何在实训实习期间通过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将学校里的团体训练内容实际运用,完成心理准备和良好心理建设以保证以后求职择业的顺利顺畅进行。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客观认识自己,评判自己。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流夯实基础。
  基金项目:201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学生就业政策心理服务研究”(课题编号201803040201)的相关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