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流行音乐演唱训练中混声技术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流行音乐作为三大音乐表现方式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也在一直寻求提升音乐质量的方法。随着国内外的不断探索与发展,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在流行音乐演唱训练中使用混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流行音乐演唱的灵活度,扩大演唱者发音时的音域,提升人体各感官器官的共鸣,从而为流行歌曲提高演唱质量。文章对混声技术概念的界定、混声技术与流行音乐演唱训练的关系、混声技术对流行音乐的作用以及混声技术的具体应用做一个简要阐释。
关键词:流行音乐;演唱训练;混声技术
流行音乐作为三大音乐表现方式,必然有着独特的演唱魅力。流行音乐有着不同于美声和民族音乐的演唱方法,其演唱方式也极具特色,往往通过通俗易懂的歌词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和情感。虽然每位演唱者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通过后天科学合理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歌曲的演唱效果。正因如此,声音专业技术的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混声技术的概念界定
混声就是指流行音乐演唱时实音虚音的交互使用,性质介于实音虚音二者之间。混声在发音效果上既没有实音的响亮直白,也没有虚音的轻度微量,它兼具了实音和虚音两者的属性特点。我们平日里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在演唱时,往往都加入了混声唱法。换声是难度较大的声音变化形式,是人体喉部肌肉神经组织的行为活动。流行音乐演唱运用混声技术就是为了能够容易换声,扩大声音音域,使声域能够统一起来,从而提升演唱效果。国内外很多著名歌手都在演唱与训练中使用混声,比如我国歌手曲婉婷、林俊杰、毛阿敏,国外著名女歌手惠特尼·休斯顿、席琳·迪翁、阿黛尔等,都是娴熟运用混声技术的歌手。
二、混声技术与流行音乐演唱训练的关系
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的主流音乐。流行音乐一方面体现的是一种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流行音乐演唱作为流行音乐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经过长期的演变与积淀,逐步发展成为了独特的音乐体系。教育部调查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先后增设了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流行音乐演唱已然成为了高校教学的重点学科。在高校流行音乐演唱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因此,流行音乐演唱训练也要合理安排,系统规划。
与美声、民族音乐等其它音乐艺术形式相比,流行音乐会显得形式简单,但是这恰恰正是流行音乐的独特之处。流行音乐的歌词往往使用通俗口语,消除了语言理解障碍,使得音乐大众化。反之,如果歌词内容晦涩难懂,就会使大众有距离感,无法产生共鸣。如果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音域范围较小,歌词也琅琅上口,相比于美声和民族音乐的唱法,流行音乐的学习也较为容易。在流行音乐的学习训练中,虽然以音乐本体的发声音色与音域范围为主,但是由于音乐曲风不同和节奏变化会产生差异性,所以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改善这种现象,促进发音节奏协调,混声的学习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混声技术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流行音乐在演唱中,由于音乐曲风和节奏不断变化,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时常常会受到歌曲变化的影响,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歌曲的演唱效果。混声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增加流行音乐的音域,以便于换声,从而提高流行音乐的演唱效果。
(一)有利于演唱者的感情抒发
感情是音乐的灵魂。无论是美声、民族唱法还是流行音乐,都离不开感情的融入。演奏者如果能够在演唱中融入生动的感情,就可以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变化。例如,歌曲《One Love Give It To Me》就是运用混声技术将整个歌曲的音域渗透到实虚音中,结合共鸣,使得歌曲保持纯正音色,这样也有利于歌手融入自我感情。
(二)有利于增强音乐的感染力
混声技术能为流行音乐带来浓厚的感染力,这也是其魅力所在。例如周杰伦的《东风破》,歌曲表达的是恋人间的相思离愁。一为离愁别恨与飘零之苦,一为物是人非而缅怀过往。在歌曲演唱中,周杰倫特有的鼻腔与嗓音混合而发出的共振更是为歌曲增添了一份古典诗意,实现了声音承上启下的声区统一,最终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四、混声技术的应用
(一)找寻演唱歌曲换声点
演唱者演唱流行歌曲,都会遇到高低音变化转换曲调音域,这部分音域区域就被称为歌曲换声点。当演唱者演唱这部分音域区域时,一定要心平气和,放松心情,避免因过度紧张产生声带僵硬,一定要保持呼吸的稳定平顺。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可以进行提前换声,也就是演唱快要到达换声区域的时候提前开始将实音和虚音混合,实现换声的自然过渡,避免出现发声生硬的情况。
例如歌手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中就利用了换声点提前过渡的方法。“我想你鼓足勇气”从“想”开始就运用了混声变化,提前过渡。之后的“凭爱的地图散播讯息,但愿你没忘记,我永远保护你,从此不必再流浪找寻”则利用了实音与混音的相互交替。而“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更是增加了混声的力度与频率,这里成了整首歌曲最为动人的部分。混声的运用使整首歌曲实现了一致统一,而换声点的提前过渡也减少了高潮部分换声的生硬之感,并且能够逐步展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二)借鉴美声唱法变换方法
美声又称“柔声唱法”,是一种需要演唱者用半分力量进行演唱的唱法。当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是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腹部深处的位置发出气息,然后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释放出去,这就是美声唱法中的“头声”。
流行唱法的风格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演唱风格追求自然、随意,强调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歌唱,从而体现声音的个性化与特色。感情自然流露,表演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和煽动性。
流行音乐唱法偏向于自然通俗,以日常用语为基础,而美声的发声唱法则是以嗓音共鸣为基础,所以流行音乐的唱法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例如,毛阿敏的歌曲《同一首歌》就是使用了美声唱法的流行音乐。歌曲中充分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原音变换方法,演唱者将每个字都唱得很松弛,声音位置靠后。而且流行唱法声带张力会比美声唱法要小,所以唱歌时气息的活动也比美声要顺畅许多,因此流行音乐借鉴美声唱法能够增加共鸣效果,演唱出来的歌曲也会舒适悦耳。 (三)强化训练呼吸方法
呼吸对于歌曲演唱是非常重要的。在流行音乐的演唱中,呼吸是混声换音的基础,正确合理的呼吸能够有效地提升混声的力度与声量,为演奏增添效果。演奏者在平日的呼吸练习中,首先要保持正确的演奏姿势,将身体挺直,两脚与肩同宽,胸部放松不要紧绷,双手自然放在胯部。待调整好姿势之后,开始进行深呼吸,保持循环渐进的呼吸节奏。呼吸的时候也要注意身体姿势协调,肋部尽可能向外扩张,肩部保持自然,不要僵直。混声的练习也应循序渐进,先从中声音域开始,逐步向低声音域和高声音域练习,呼吸要为发音提供动力。除了呼吸练习歌曲混声以外,利用呼吸还可以控制发声的音量,体现演奏者的内心情感。比如我国著名藏族歌手降央卓玛的歌曲《那一天》,前六句歌手用缓缓的音调将佛寺中焚香诵经、摇动经筒的场景带到思念的人身边,演唱气息恰到好处,带给听众一种纯净、连绵之感,与整首歌曲的曲意相互呼应。第七句继续保持之前的节奏,逐步展现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下一层做好铺垫。第八句歌词语气变换了节奏,气息变化明显,蓄势待发,为接下来的高潮部分做准备。歌词的第九句及之后的部分也是整首歌曲歌曲中最为明亮、呼吸扩张最为明显的地方,是歌曲的核心部分,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以及对思念之人的忠贞不渝。歌曲末尾,音调气息渐渐低缓下去,一唱三叹,送上内心深处最为真挚的祝福。降央卓玛在这首歌曲中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呼吸对于歌曲演奏的效果,前半部分声音婉转,高潮部分声音凝聚,高亢嘹亮,末尾部分舒缓平和,致使整首歌曲情感层层深入,前奏与末尾遥相呼应,将深情而圣洁的感情完美地展现给听众。
(四)共鸣运用法
所谓共鸣,就是指人体中的器官相互间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人体中如喉咙、胸部、嘴巴、鼻子等器官,都是可以通过各自振动而产生共鸣的。正因为人体器官具备这种特征,因此在歌曲混声练习中可以利用器官共鸣来提升演奏效果。在歌曲混声的实际练习中,演唱者可以选择从中低音音域开始训练,依次使用喉咙、胸部、嘴巴、鼻子等器官进行练习,反复探索各器官的共振程度。如果器官共振良好,人体就会感到舒适,也会提升歌曲演唱效果。反之,则会出现身体不适,例如胸闷、鼻塞、喉咙干涩、呼吸短促等现象。比如美国著名女歌手惠特尼·休斯顿的歌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中,在前奏中的低音音域中就使用了鼻腔、胸腔、口腔三者的共鸣,尽可能使胸腔和鼻腔产生共振,使得器官共鸣,从而体现伤感悲哀的抒情情感。歌曲高潮部分提高音域,就是用鼻腔、喉咙、口腔间哼鸣然后再搭配合着母音,待哼鸣找到位置后,声音从眉心出来,鼻梁上端会有震动,记好位置后然后配合母音,同時使用气息形成混声。整首歌曲从最初的伤感悲哀转至高昂壮丽,令人陶醉且深有感触。在演唱中,惠特妮·休斯顿的声音一度哽咽,因为她把《I Will Always Love You》作为一系列的情感爆发,并在音乐高潮处将歌声全面稳步提升至最后的高音攀升。
五、结语
流行音乐作为当今广受社会大众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在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流行音乐的创作灵感、演唱方法、训练技巧等都应不断探索和研究,努力为社会大众带来高质量的音乐作品。流行音乐中运用混声技术能够增强流行音乐的演唱和训练效果,拓展了歌手演唱声音的音域,大幅度提高了演唱技巧,为流行音乐的演唱和训练提供了明显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宇鹏.美声唱法中混声的运用及其练习方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7(6).
[2]向松.歌唱发声中“真声”、“假声”、“混声”的科学原理及训练方法[J].北方音乐,2016(4).
[3]张妮.怎样运用混声唱好通俗唱法中的高音[J].大众文艺,2016(13).
[4]杨媛,朱琨,李雪玲.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演唱相结合的运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5(4).
[5]张光宇.现代流行乐的混音趋向[J].福建艺术,2005(6).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