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德”在语文作文教学中飞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对于写作内容中负能量的题材,要点醒学生,正能量的题材要用来陶冶学生,正面人物的高尚品德要用来感染学生,通过作文教学教导学生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高中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文化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而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能力检查的重要形式,更是学生表达交流、情感抒发、观点阐释、思想映射的重要形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既要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人格和意志品质。在语文作文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作文阅读课上,帮助学生明确情感态度
  现在高中生作文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情感。高中生在沉重的高考升学压力下,过着苦行僧般单调的生活,整天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在题海中挣扎,在试题中磨砺。他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事情不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导致学生的作文没有思想,情感倾向错误等问题。
  高三的阅读课成为弥足珍贵的课堂。这类课堂,除了让学生感知新近的时事,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外,更重要的是能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例如:我校高三的一次阅读课内容是“文明可以从一枚硬币开始”和“一枚硬币激发善意,彰显大国文明自信”。具体内容讲的是:在路口放置按需自取的硬币箱,结果很多路人只有在需要时才取,甚至更多人把自己的零钱放入硬币箱中献给有需要的人。阅读完后,很多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善意、甚至感觉到国人素质的提高;但也有学生质疑,这是不是就是作秀?甚至更有学生说,摆着任取的钱,不拿白不拿。于是,我让大家讨论一个话题:一元硬币箱到底是助人还是作秀?是文明的开始还是愚昧的体现?经过讨论,学生基本明确:一个国家要发展,人们素质提高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对于这个过程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包容。一元硬币箱刚开始有可能是作秀,但如果能给人们带来温暖、爱心、善意,激励更多人去从善,也是件好事。但是对于“不拿白不拿”的贪婪心理则要坚决杜绝,如果人人都惦记着内心的那份小心思,貪图小便宜,不仅会挫伤从善人的心,也会给社会带来一阵心寒的凉风。事后,我布置学生写了一段感悟,不少学生写了心灵的感悟和道德的体悟。我相信,随着一次次情感的抨击,学生的道德和情感体验会慢慢深化,道德素养也会慢慢提升。
  二、在作文审题立意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中学生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思想比较不成熟,他们的思想认识还不全面甚至偏执,更多是看到了事物一面,而忽视了它的另一面,看到了某些反面现象,却不能从正面或者辩证角度去看。因此,在作文审题立意时,除了教学生分析材料得出正确的立意外,更重要的是明确学生的情感态度,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2015年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时,很多学生按照常规思路去审题:小陈:对于错的行为要敢于说“不”;老陈:责任意识;生命与安全;警察:依法执法。
  学生只是很单一地认识到这个事件谁做对,谁做错,但是没有全面看到这个事情的内在矛盾。于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分析:
  (一)小陈举报父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与“爱”
  从伦理角度来说,举报父亲算是不孝行为,不合古之已有的“亲亲相隐”的文化传统,这是一方面;从法律角度,这又算正确之举,对父亲实施的是终极关爱。前者重“情”,后者“理”“情”兼具。
  (二)老陈违规成性——引导学生注意生命责任和法律意识
  从法律角度来讲,老陈交规意识淡薄,生命责任意识不强。他们不在意甚至不认为这些“小细节”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是违法的,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大有人在。安全重于天,生命高于一切,一个人不仅仅属于他本人,也联系着家庭与社会。安全自己的同时,也是安全别人,既是幸福自己的家庭,也是和谐整个社会。
  (三)警方执法——引导学生如何注重保护自己以及别人的隐私
  从法律角度,警方查实、教育、处罚,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分内之责,没有错;只是公开这起举报,则值得思索,应该人性执法,容匿隐私。这样才能减少矛盾,维护和谐社会。
  通过角色分析,学生不仅可以知道作文立意怎么写,也明白在“情”与“爱”中如何选择,保护他们隐私的重要性以及明白生活责任和增强法律意识。
  三、在作文交流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生活经历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较不成熟,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而作文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作文的内容、模式、语言,更可以从中提高他们认识的高度、思想的境界。所以,作文在评讲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交流,对于合适的作文题目可以借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一次作文的模拟试题是:
  某高校实行无偿献血换综合评价2个学分的政策,引起诸多讨论。
  大一学生李超感到新奇:“既奉献了爱心,又收获了学分,一举两得,我想参加;不过,万一身体不适宜献血怎么办?”而大三学生王东则质疑:“无偿献血是一种自发的爱心活动,不应附加条件,如果献血能获得学分,那就不是无偿了。”
  校方回应:并非强制要求献血,这项举措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综合评价的2个学分还可以通过参加支教、普法宣传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来获取。
  对此,你怎么看?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写这个作文分成了两方:一方认为学校实行无偿献血换2个学分的政策好,可以给予学生小小的物质奖励,可以带动更多人去献血,而且确实可以丰富血库存血量。而另一方认为学校这样做不好,无偿献血就变成有偿了,而且也玷污了公益的纯洁性。在交流的环节,双方各抒己见,各不相让。于是我对大家进行了德育教导:首先肯定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小小的物质奖励无伤大雅,确实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件中,丰富了血库存血量也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大家自己内心要明白,公益是善事,做善事不能为了某种利益去做,更不能让某种利益成为衡量自己今后去不去做善事的准则,人心还是要向善。
  经过这次交流,学生明白做公益事情,不用死板地认为公益就是无偿,不管是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小小的奖励对人都有一定的鼓励作用。但也明确了不能为了某些利益而去做公益,要保持一颗向善的心。
  我经常选择一些文章内容比较切题、思想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级中展开讨论,甚至进行激烈的辩论,从而引发学生对一些思想道德问题的思考,指导学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真假对错的道德判断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既要教学生如何写作,也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在接受到知识的同时,能受到德育情感的熏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需继续探讨和学习,希望高中作文课堂有行云流水画面的同时,也洒满德育的阳光。
  (责任编辑  范娱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