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亲情缺失学生心理健康原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不少乡村原生家庭却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或长时间被拆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亲情缺失,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亲情缺失;心理健康;原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051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迅猛发展,温州人更是抓住时机开拓事业,而由于各地教育政策区别,很多时候,孩子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于是温州出现了这样一批经济富裕但亲情匮乏的特殊留守儿童。
不论是父母在外经商打工还是离异,都处于原生家庭被打破的状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都会产生影响。近年来诸如校园霸凌、打架、辍学等负面信息屡见报端,追本溯源,大部分案例是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陪伴、亲情教育。
一、“缺失”的外显
成长过程中亲情缺失往往容易造成两种极端心理。
1. 优等生。父母交托代管的长辈管教严格、要求严格,孩子往往比较乖巧懂事或自信强势,小学期间一般比较优秀。但在长期相处中,孩子内心深处因为寄人篱下不敢表达、不敢诉说,只知道争取好的表现,其实内心脆弱往往经不起打击。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觉得父母亏欠自己,听不得家长的反对意见,虚荣心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把抱怨指向别人。
案例呈现:辞职又辞职的班长
她,父母在外地经商,监管人是在事业单位上班的阿姨,小学担任了六年的班长,进入初中,班主任就让她暂代班长一职。第一次辞职是因为学校安排到该班出黑板报,但由于刚开学,学生之间还未完全熟悉,她没有安排妥帖,黑板报出好了有些学生指指点点地评价说出得不好,给班级丢脸。第二天,她就交了辞职信。第二次辞职在她经过公选担任班长后,班级组织课外活动,她精心策划的种种没有得到所有学生的支持和响应,觉得没面子,第二次提出了辞职。
2. 后进生。每个班级都有后进生,而且大部分产生在长辈代管、父母离异的家庭。他们历来是学校“批评”教育的重点,不存在智力问题,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学习差、品行好。另一类学习差,品行也差。他们有着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但由于他们的缺点多,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形成自卑、焦虑、冷淡、狐疑、任性、狂妄、厌学以及强烈的逆反心理。
案例呈现:逃学成了他的代名词
他,父母分居,父亲瘫痪领低保,母亲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他的衣服经常脏兮兮的,没有学生愿意跟他一起玩。开学第一天报道,他提出要求一个人坐在第四组的最后一个位置,而且希望教师今后不要做调整。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他经常待在网吧看别人打游戏,开学了也不想来学校,三天两头没有请假,人也不来,后来干脆离家出走说不读书了。
二、“缺失”的内因
1. 主要原因——原生家庭状态改变
(1)失责家长VS失亲儿童——“想管不容易”
我国现在有将近1.5亿农民在外务工,并且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15岁以下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逐年递增,隔代教育现象比较严重。在外或离异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有亏欠心理,往往用满足子女的金钱需要来抵消对孩子亲情陪伴的缺失,经常把“我努力赚钱就是为了你”挂在嘴边,把亲情教育错误地理解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2)内心期待VS逆反心理——“想学不容易”
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滞后农村大部分家庭教育的现状。家庭出现变故,家长自己尚疲于应对,更何况是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孩子。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家长,距离带来的一个不利因素就是对孩子的过分期待与形象美化,他们对孩子的了解往往只能通过电话或代理家长的转述来实现,更易以分数来评判自己的孩子,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你让我学我偏偏不学”思想的不在少数。
家长与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沟通,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习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把“我们讲他不听,听教师的”挂在嘴边,不从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寻找原因,而认为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前面案例中那个逃学离家出走的孩子,在被找回来之后,家长看了几天觉得没办法又送回了学校,那个孩子只在教室待了一天,下午放学后再次离家出走。
其次是“自我意识”的需求与现实的落差。
心理需求是人格特质中的动力系统,“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 。中学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孩子急切地想要认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但此时的他们自我评价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提高,但精确性不高;自我设计的自觉性与合理性有待提高,但同时仍有局限,调查表明,有19.35%的学生因缺乏计划而使许多想法落空,有16.03%的学生的计划只有长期目标而缺乏具体目标;农村中學生的自信心水平明显低于城市中学生;有自我控制的愿望但自制力水平不是很高。调查表明,有33.07%的学生常因各种干扰而被迫放弃计划,自我监控意识有所增强。但是监控效果不很理想,调查表明,有26.03%的学生很少考虑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
当前乡村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素质偏低、水平不高、方法不当,与学校、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的期望相距甚远,而亲情缺失导致家庭教育更是处于真空状态。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失亲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从来不是一条康庄大道。班主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从事者,更是灵魂的雕塑家,尤其是对那些亲情缺失、心理产生问题的学生,更要多点关注,多点关爱,人的一生很漫长,但影响人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期很短暂,我们应以让学生“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为目标,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促成学生改变。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永嘉县桥下镇第一中学 325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