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罗马热病》中的伦理混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著名短篇小说《罗马热病》的伦理内涵。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所有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爱情伦理规范、友情伦理规范或亲情伦理规范。该小说给读者如下启示:个人应该重视理性意志的作用,做出合乎伦理准则的理性选择,社会应该果断摒除畸变的社会伦理规范,重建健康合理的伦理秩序。
关键词:罗马热病;伦理身份;伦理混乱;伦理诉求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 1862-1937)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创作涵盖小说、诗歌、传记等众多种类,她的小说真实地描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纽约上流人士的生活状态。伊迪丝·华顿在其文学论集《小说创作》里写道:“任何题材……首先必须在某个方面回应即便是再超脱的人也无法摆脱的对生活进行评判这一神秘的需求。这是不可逃避的责任”。(华顿,1925)这说明了华顿对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表达了社会现实和个人道德的关注。华顿的作品里具有丰富的道德启示和伦理意义,这在她的著名短篇小说《罗马热病》里同样有所体现,该小说讲叙了老纽约上层社会中没有硝烟的情感战争。
“伦理身份的变化往往直接导致伦理混乱”。(聂珍钊,2012)我们发现,文中所有的伦理结都是在伦理混乱中形成的,这些伦理混乱包括亲情混乱、友情混乱和爱情混乱,通过小说标题“罗马热病”的象征意义表现出来。本文以“罗马热病”的伦理内涵变化为主要伦理线,在这条伦理线上,作者编织了四个伦理结:(1)哈里特姑姑害她妹妹得罗马热病而死;(2)艾莉达欺骗格蕾丝去罗马使其致病;(3)格蕾丝与德尔菲在罗马的一夜激情;(4)珍妮和芭芭拉在罗马与同一男生约会;四个伦理结代表了四种伦理混乱,前三种是亲情、友情、爱情伦理混乱,最后一个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全部混乱。
分析“罗马热病”的具体含义对解剖伦理混乱的伦理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词典可知,“fever”一词有如下含义发烧;发热;热(病);激动不安;兴奋紧张;狂热;当“fever”选前两种含义时,“Roman fever”便是指医学上的罗马热病,一种发生在罗马的毒型疟疾,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然而,当“fever”时后两种含义时,“Roman fever”有了另外一种语义,指发生在罗马的兴奋激动的体感。不仅如此,在词源学上,“romance”一词与“Roman”之间又有关系。(钱磊,2018)罗马与罗曼史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充满了浪漫的爱情故事的罗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罗曼史的代名词。因此,Roman fever可理解成浪漫爱情下的激情状态,也可理解成爱情的病态。综上所述,Roman fever产生了四种语义:(1)罗马疟疾;(2)病态的激情;(3)激情罗曼史;(4)在罗马的兴奋体感;这四种语义分别与四组伦理结对应,蕴藏着极其深刻的伦理内涵。
第一,“罗马热病”是种罗马疟疾,象征着亲情伦理混乱,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物不顾亲情约束而自相残杀。在第一代人的感情纷争中,哈里特姑姑和她的妹妹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于是她故意让她妹妹去罗马广场采花做干花辑,这个策划的目的是致使她妹妹感染罗马热病,结果她的妹妹从罗马广场回来后发高烧而死,这种行为是她在兽性因子支配下的为非作恶,是对亲情伦理禁忌的破坏。她理性意志的缺乏令其成为了后辈口中邪恶女巫的代名词。总之,间接杀死了妹妹是违背了亲情伦理的伦理犯罪,这体现了一种亲情伦理和爱情伦理相悖产生的伦理混乱。
第二,“罗马热病”指病态的激情,象征着友情伦理混乱,指友情关系由互相增益变质成互相伤害。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艾莉达和格蕾丝爱上了同一个男人,艾莉达如法炮制哈里特姑姑的手段,意欲利用罗马热病杀害格蕾丝。她打着德尔菲的名义写了封信,骗格蕾丝去罗马赴约,望后者在罗马染病而死。此刻艾莉达释放了自己身上的兽性因子,而人性因子开始隐去,她的自由意志抑制了理性意志,最終弃伦理道德于不顾。选择利用罗马热病消灭自己多年的朋友,是艾莉达的非理性选择和对友情伦理秩序的破坏,这体现了友情伦理和爱情伦理相悖下的伦理混乱。
第三,“罗马热病”暗指激情罗马史,象征着爱情伦理混乱,爱情关系中的男女不再忠贞不渝。格蕾丝以为是德尔菲本人写的信,于是写了封回信给德尔菲,德尔菲将错就错与格蕾丝在罗马进行了约会。德尔菲与艾莉达之间存在着恋爱关系,理应共同承担这一关系所带来的各种义务,然而他选择背着未婚妻去私会格蕾丝,这是他听凭兽性因子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是对爱情伦理的背叛,也是造成两位女人悲剧结局的关键因素。当格蕾丝收到信封时,明知德尔菲是艾莉达的未婚夫,赴会不仅背叛友情又破坏了他们的爱情,然而在非理性意志的作用下,她与德尔菲发生了关系,生下了他俩的私生女,这是对爱情伦理秩序的解构。
第四,“罗马热病”也指罗马游玩的兴奋体感,象征着亲情、友情和爱情伦理混乱。文中珍妮的性格像格蕾丝一样文静,芭芭拉的性格像艾莉达一样活泼,两人正在罗马和同一个男人开心地游玩。这些背景与她们的妈妈高度相似。不同的是,芭芭拉和珍妮是同父异母的姐妹,存在血缘上的亲属关系。倘若她们继续重复她们妈妈的命运,争夺同一个男人并采取非理性的伦理选择的话,这将是对伦理秩序的彻底颠覆,会形成亲情伦理、友情伦理以及爱情伦理均相悖的伦理混乱。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写出珍妮和芭芭拉的结局,这折射了作家内心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诉求。
综上,“罗马热病”象征着伦理混乱,患了“罗马热病”的人,有可能会出现手足相残、朋友反目、爱人不忠等伦理悲剧。患了“罗马热病”的社会,会出现亲情伦理混乱、友情伦理混乱以及爱情伦理混乱等社会乱象。“罗马热病”代表着病态的传统社会规范,代表着个人的畸形伦理观念,是社会秩序混乱和伦理身份混乱的外在体现。因此,“罗马热病”是亲情之病,友情之病,爱情之病,如果不治疗“罗马热病”,个人和社会便走不出悲剧结局。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和分析,从而获取新的认识与理解”。(聂珍钊,2010)我们认识到这场悲剧缘起于社会伦理秩序的混乱和人物伦理身份的混乱,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她如下的伦理诉求。一方面,个人对人性因子的重视能帮助社会更好发展,而个人失控的兽性因子会对社会伦理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和谐健康的社会伦理秩序有利于个人的幸福生活,但畸形虚伪的伦理秩序会导致个人会陷入伦理混乱。所以,为了健康的友情伦理秩序、亲情伦理秩序和爱情伦理秩序,每个人都应该发挥理性意志,惩恶扬善,让人性的真善美成就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Wharton, Edith. The Writing of Fiction[M]. New York: Scribner’s. 1925.p28.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22.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判及其他[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p12-14.p30.
[4]钱磊编.英语词源故事集锦[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8.p300.
作者简介:聂盼婷,女,1994年8月,湖北孝感人,硕士学位,武汉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2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