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教学中播撒“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2013年开始,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低段位拼选考,高段位拼数学,语文决定巅峰。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了!而语文“幕后黑手”又是阅读,对于阅读少、不读书、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不是噩梦而是审判。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阅读方法;新的征程;阅读兴趣;农村小学
  2018中考、高考的硝烟已经褪去,但余味却深深地留在了我们语文老师和家长的心中。通过这次中高考再次证明:语文才是拉分王,得语文者得天一,语文更是学霸之间拉分的利器。最新的“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惊呆了众人:“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农村小学必将成为重灾区,因此,做为农村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适应新的变化。得阅读者得语文,那么如何让阅读之花开在学生的心中呢?
  一、点燃热情,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起来了,就会不断寻找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通过爱心和耐心呵护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始至终地给予关爱、帮助和鼓励。为人父母者,正因为有了爱心,才会对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教师唯有了爱,才会关心、爱护学生,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学生就会向着你引导的方向发展,向着你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向着你的要求去阅读。我在教学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其中有一句“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让学生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少数几个学生举起来手。我让他们回答,结果让我很失望。当时我的心里十分生气,但我还是耐心地给予了引导。我对他们说:“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里的作家指的是谁?在叶老先生的眼中怎样的才是好的作品?”经我这么一提醒,学生马上就领悟了,纷纷举手回答了这个问题,都道出了自己的体会。对于他们的体会,我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都给予了肯定。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责骂学生,否则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会抹杀。学生在学习、质疑、答问中,或不着边际,或偏离话题,我们语文教师在这时就更需要耐心,不能武断地作出评判,不能粗鲁地加以呵斥,而因继续诱导,或启示鼓励,让学生阅读的热情持续高涨,如果没有耐心,简单地加以否定,学生的阅读就淡而无味,他们也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二)通过融情于课堂来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引领学生走入文学殿堂的先导。作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厚实的知识,还要有诗人般的激情。面对一篇优美的文章,教师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设置情境,并且引领学生沉浸到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身在课堂与情文相容。我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是幸福的,对当时周恩来所处的历史背景不熟悉,自己准备的也不是很充分,所以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们都体会不到周恩来当时的激动心情。于是我上网查找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制成了课件。当我把清朝末期朝廷那软弱无能、任人宰割的画面和普通老百姓受尽帝国主义凌辱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马上受到了感染,也终于明白了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教师只有让学生沉浸在意境中,才能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共鸣,师生和谐,情感共兴,那么学生阅读兴趣倍增,定会水到渠成。
  二、激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阅读学习保持最佳状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把握好教学节奏和要求,积极创设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教材料的人,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努力的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他们亲自去尝试,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锻炼和通过独立的能力。如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上,我根据学生好奇、自信的特点,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这时,学生的表现欲望尤为强烈,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人人争着在小组或班上交流自己的所得所想,回答正确或精彩的,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即使错了也不指责,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给予帮助,老师相机点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交流巩固所学的知识,发挥独立阅读的主动性,培养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二)指导读书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致力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新课程提出的阅读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课改新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教师的指导得当,学生的运用得当,能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打好阅读的基础,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个性也就发展了。
  三、拓宽视野,加强必要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阵地,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一)积极创造条件,开拓阅读的空间。
  广泛的阅读能不断地促进知识的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小学生的阅读空间较小,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学校图书室和班級图书柜,保证人人每个星期有不同的课外书阅读。学校图书室每周集中阅读一次,并可借阅部分图书;班级图书柜以学生捐助的书为主,交班级图书管理员,定期交换阅读。我还经常从网上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进行阅读。这样,保证了课外阅读正常有效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开展阅读活动,调动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学生积极地阅读课外书时,教师还应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三分钟课外演讲”、“巧接古诗句子”、“读书心得体会”等趣味活动,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互相激发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2834.htm